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战场是最早、最长、牺牲最大的战场,影响深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和战后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中国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得到了各国人民、苏联和民主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同时,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之一,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和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忽略任何一个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历史事件都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释。

众所周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 * *自己,更是要北侵苏联远东,南亚东南亚,南侵澳大利亚新西兰,以中国为主要基地。

但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日军虽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我国大片领土,却在人民战争中陷入汪洋大海,速战速决成为长期的消耗战。

中国牵制了日军近80%的主力,消耗了日本大部分有限的军事资源和开支,打乱了其在东亚和世界扩张的部署。

因此,总的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就中国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和进程的具体影响而言,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日战争的形势”。

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日本才能获得行动自由,这必然影响日本与德意的和谐。

虽然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和德国已经缔结了“国际生产协定”,并附有与苏联的秘密补充协定。

但在1939年5月,当德意准备对英法发动战争时,德国与日本谈判,要求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给予德意军事援助,并威胁要“接近苏联”。

但日本的回答是,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前,日本“目前或近期内不能给予两国军事援助。”

1940年9月,虽然日、德、意三国签订了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亚洲的统治范围,规定三国以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互相援助”。

但由于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始终无法给予德国任何实际的军事帮助。

即“日本亲德派,连德国大使本人都承认,在甲午战争和国内政治分歧解决之前,日本不能参加欧战”。

2.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一直视苏联为“绝对敌人”,日军甚至“企图在1937年6月9日对苏联发动战争”。

然而,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苏联打击的精锐部队——认为:“如果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目前的局势,我们应该首先给南京政权一个打击,消除我们背后的威胁。”在日本军阀眼中,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也是完成军队“北进”计划的一步。

然而,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不仅“背后的威胁”没有消除,而且战争开始后不久,日本人不得不部署部分关东军在关隘作战。

这必然会削弱其对苏联的入侵。

中国抗战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爆发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都是日本对苏联的试探性挑衅,但都因其兵力与苏联远东军的巨大差距而以失败告终。

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笑着坦白:“在这次张鼓峰事件中,苏联威胁了日本,却用日本的军事理由来对付中国。

日本的屈辱和对苏联的屈服也导致了对中国使用军事力量。

.....如果日本与中国媾和,它可以威胁苏联,领导远东...“但由于中国坚持抗战,日本不仅没有实现‘威胁苏联’的梦想,甚至在德国向日本透露进攻苏联的计划后,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

德苏战争爆发时,德国多次要求日本从远东进攻苏联,并尽力西进,以便德日在冬天来临前会师。

这是日本实现侵略苏联夙愿的大好机会。

因此,松冈外相主张对苏联开战。

但参谋总长杉山认为,日本人“中国现在大量使用军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甚至在德军深入苏联,打到莫斯科郊区的时候,日本依然不敢借机参与对苏战争。

所以,首先,由于侵华战争动用了很大一部分关东军,日军“只能在满洲与远东红军维持1: 3的作战比例”;其次,是因为“在日本陷入的对华战争中,消耗了出乎意料的大量军需物资。”

日本想趁火打劫,袭击苏联,实在力不从心。

苏联历史学家朱可夫的话不无道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不敢进攻苏联远东军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民及其* * *-八路军、新四军和大批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捆住了日军在中国的手脚。

因此,中国人民给了苏联人民很大的帮助。

它使苏联人民在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正义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进行伟大的斗争变得容易。"

3.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从缅甸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所谓“大东亚荣耀圈”,建立日本的政治经济统治区,也是日本军阀的既定“国策”。

虽然它曾扬言要“以和平方式扩张”,但它绝不会在有机会和需要时放弃在这一地区的武装侵略,其前提是解决“中国事件”。

虽然德日之间有过奇怪的同床异梦,但欧战爆发后,德国仍极力鼓励日本“南进”。从1939年9月到1940年初,通过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驻日特使斯塔马游说日方,为其大规模进攻英法寻找盟友。

然而,他们从日本方面得到的反应是,“在中日战争结束之前,向南推进是不可能的”(日本驻德国特使寺内久一将军说),日本的基本政策是“以处理中国事件为其政策重点”,在欧洲战争中“采取不干涉政策”。

因此,在1940年夏,英法在欧战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时,日本未能起到进攻英法、援东侵的作用。

事后丘吉尔高兴地说:“1940年法国崩溃后德国试图进攻英伦三岛,日本向大英帝国和美国宣战,所以我们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英国继续向日本让步,封锁了滇缅公路。

日本首先实行所谓的“和平南进”政策,实际上占领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征服了泰国,并渗透到马来亚和菲律宾,作为军事南进的准备。

由于日美矛盾激烈,持续8个多月的日美秘密谈判失败,美国的“东方慕尼黑”政策破产。日本为了从南方进来解决“中国事件”,终于孤注一掷,不顾时机不利,冒险发动偷袭珍珠港,同时与英美开战。

而日本以这种方式迟迟不南移,给了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扩充军备的空间。

也就是说,中国坚持抗战也为西方盟国赢得了反击日寇的时间。

即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日军主力仍局限在中国战场,所以在西南太平洋只使用了51师团中的11师团配合海军(作战部队不到25万,加上后勤部队,约有40万),将13师团留在满洲。与当时英美荷的驻军相比,大约有30万人。按照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说法,日本“只有这样的优势,发动大规模进攻似乎是一场大胆的赌博”。

当时,日本海军被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速战速决冲昏了头脑,一度提出西攻锡兰,东攻澳大利亚。但日军不得不拒绝海军的提议,因为其主力深陷中国,日军始终没有占领上述两处,为盟军反攻预留了两个重要基地。

1943年至1944年,缅甸反攻战中,史迪威将军指挥的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击溃日军数个精锐师团,使英军在缅甸中南部的反攻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我解放区战场也发起反攻,动摇了日军在中国的“根本”占领地——华北,将数十万日军牢牢钉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动弹不得。结果不仅“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运动落空了,还带来了占领华北统治的崩溃。

这样,抗战末期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也有效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

中国长期的抗日战争给了日本沉重的打击,但却力不从心。它始终不敢大规模入侵西伯利亚,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失败,难逃一死。

我们记得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一周,丘吉尔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担心“中国的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险”。

1942年春天,罗斯福对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如果中国战败,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去打仗?”他们可以立即打下澳大利亚和印度——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下这些地方,而且他们随时可以冲到中东去...与德国合作,举行大规模进攻,在近东会合,彻底孤立俄罗斯,吞并埃及,切断所有通过地中海的交通线。“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世界局势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战的整个进程将会改变。

(2)

总的来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特殊的战斗历程。中国以弱兵强敌,打了8年。中国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在艰苦的战斗中消耗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和军事资源,抵抗了敌军的主力,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有效地配合了盟军,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大战中,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然而,在国际上,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

所以,除了一些政治偏见和成见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1,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经济军事落后的中国,仍然用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传统的正规战和阵地战的老眼光来看待中日战争,其特征是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

2.从1939开始,蒋介石* *基本上是消极抗战,避战。他的部队经常失败、撤退和投降。台儿庄之战后,* * *战场上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战争,从而丧失了我国大片领土,“许多海外人士误以为* * *是中国”,使得蒋介石在抗战中形同虚设。

3.中国* *领导的坚持在解放区战场和敌后作战的人民武装力量,实际上是“配合同盟国作战,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的主力军”。

但由于延安直到抗战胜利前夕都缺乏向国外广播新闻的电台,又饱受* * * * * *,很多外国民众并不了解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中国。

尽管一些外国进步作家、记者或其他国际友人冲破封锁,报道解放区战场的真相,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美国读者而言),但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同情和支持中国* * *的作品却被“另眼相看”,销路不广,甚至遭到迫害(如斯诺将军、史沫特莱、史迪威手下的谢伟思)

所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根本改变。因此,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马克思主义和* * * *的指导下,中国历史学家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如实、系统地书写中国和抗日战争的历史。

特别是与主要国家(如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相关联。)参加过“二战”的人都写过、出版过二战史和自己战争史的书,但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在这方面尤其落后,几乎是个空白点,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相称,也对不起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民。

无论是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帮助制止新战争的爆发,还是对没有亲身经历过长期抗日战争危险灾难岁月的中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抗日战争史乃至二战史的研究和出版,都势在必行。

这项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不仅纠正了国际视听在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