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大华的历史演变
1922年,徐荣廷、苏等人拿出265438+万两白银在河北石家庄兴建棉纺厂,即大兴纺织有限公司,厂址选在石家庄,实为一招。他们看到位于伊一西北部的石家庄控制着演金,石家庄不仅是一个盛产棉花和煤炭的城市,而且靠近棉花产区。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这一成功奠定了基础。1919年,楚兴公司主要股东也提出成立自己的纺纱厂,并请楚兴公司会计姚玉堂、梁、胡炳清、何集资50.2万元。后与汉口纱业协会(出资72.2万元)联手创办裕华纱厂,汉口纱业协会主要股东孙任总经理,张松任经理。后因孙经商受挫,裕华纱厂改组为裕华股份有限公司,由“楚兴”经理徐荣廷任董事长,任经理,总资本654.38+0.2万,厂址设在武昌上新河。1936,裕华与大兴在安投资共建大华纺织公司,使武昌裕华、石家庄大兴、Xi安大华三家纺织企业遥相呼应。到年底,裕华纺织有限公司的资本为300万元。有43,465,438+06锭,504台织机和2,093名工人。棉纱年产量为465,438+0,977,棉布年产量为2,265,438+0,500。大兴纺织有限公司资金300万元,纱锭3065438锭+044织机,织机500台,工人2334人。火花纺织有限公司资本250万元,纱锭12000锭,织机320台,工人700人,年产棉纱6685支,棉件120387件。
1931年,位于武汉下游的利华煤矿因生意不景气,受徐荣廷等人邀请投资入股。经现场考察,邓、徐荣廷、苏、、姚玉堂、黄世让决定投资50万元于梨花煤矿,并于1936年末将矿井更名为梨花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矿井资本金。
旧中国,金融业畸形繁荣,但在官僚资本的控制下,大银行热衷于债券和商业投机,与民族资本机器工业接触甚少。尽管私人银行与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有财务关系,但其资本较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为了解决企业集团发展的资金问题,于大华还自筹了金融业务。1942,裕达华资本集团开始投资永利银行,年底将重组。由于裕华出资300万元,大华出资330万元,大兴出资60万元,丽华出资60万元,裕华的出资已占该行股本的75%,从而将永利银行握在自己手中,拉入裕达华资本集团。自此,裕达华资本集团超越了纺织业的界限,向采矿业和金融业延伸,成为一个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很难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洋货和外资企业在华产品泛滥,产品市场狭窄。其次,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他们无法向银行贴现票据。贷款利息很高,他们必须以工厂为抵押。第三,税收负担沉重。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于大华”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徐荣廷等资本家租下“四局”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后,源源不断进口的棉纱锐减。到1918,小国从英国进口071325匹棉,从美国进口100309匹棉,是英国的八分之一,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虽然2008年从中国进口的日本棉件数为1913,但是从英、印、日进口的棉纱为101114618 CTN,也减少了一半。由于进口减少,国内市场棉纱走俏,价格上涨。比如16纱的价格从1S0涨到了230两/件。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必需的原棉价格从每担20多两下降到18两左右。一方面是棉纺织品的价格在上涨,一方面是棉花的价格在下跌,这给民族资本纺织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机遇。于是,“三十年来建起来的工厂,那些死了很久的,一下子就好了,年赚一百多万,企业家也开始办纺织厂了。”
因为产品好卖,供不应求,工厂从1914下半年开始增加夜班,到1915春季改为昼夜两班,扩大了生产规模。上夜班前,“布局”每天生产纱线(混纺纱支数)约40根,布料约450块。夜班结束后,每天可生产58支纱线和610至630西布。改为两班倒后,每天生产80多根纱线和900到1000块布。结果不到十年(实际是九年零九个月),楚星公司盈利一千多万。[3]特别是在刚刚结束木战的1919和1920这两年,盈余达到了800万两。[4]“楚星”丰厚的利润让楚星公司的主要资本家和股东大赚了一笔。至初兴末,每65,438+000两股本可分350两。[5]除了红利分配,他们还有所谓的“人民红利”收入。公司的几个关键人员历年来获得了相当高的分红和报酬费用,如徐荣廷的份额为50多万元,苏洁玉的份额为30多万元,姚玉堂的份额为30多万元,张松桥的份额为30多万元,黄世让的份额为5万多元。[6]
抗日战争开始后,沿海民族资本棉纺织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毁,广大大陆纱布短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当时由于纱线销售受阻,需求者逐渐集中在武汉。但武汉每天产量有限,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飞涨。以宇大华关联企业生产的纱、布价格为例,几乎每个月都从1937涨到1938。
与棉纺织价格飙升相反,棉花相对供过于求,导致棉花价格下跌。如1938二三月份裕华收购的每百斤棉花价格仅为1937+10月份的66%左右,1938二月份大华收购的每百斤陕西精品花价格仅为1987+10月份的56%左右。
棉纺织价格的两次上涨和上次大选前后棉花价格的下降,是发展全国棉纺织业的有利客观条件。“裕达华”资本集团的辉煌在于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民族资本的领导者。
“裕达华”是民族资本企业集团,这种性质决定了其经营的目的只能是为追求资本增殖服务。为了这个根本目的,公司更早更成功地运用了制造麻烦的管理方法来组织企业的各个方面。总之,宇大华在企业管理中非常注重以下几点:
1.不断增加设备和规模。扩大设备,增加生产规模,是裕达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其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设备和规模的扩大,有效提升了宇大华的品质和竞争力。裕华纱厂原来只有两万锭。五四运动后,国货销量增加。于大华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其纺纱机上增加10000锭,并附加400个布帆,以提高纱线和布的生产能力。这个计划在1922完全实现了。两年后,雨花苗又增加了1万锭,100多台织机。由于缺乏资金,张松桥为安利杨颖公司赊购了1万锭纱锭。商定的付款方式是在开车后偿还10,000锭的剩余部分。两次大规模的设备添置使裕华工厂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拥有40000锭和504台织机的工厂。大兴工厂的设备也在快速增加。工厂于1922年6月建成投产时,拥有25000锭。到1924年6月,增加了布厂和300台布机,100台布机和1941年的布帆。除了梭织机,工厂还在1928设立了地毯厂,拥有8台地毯织机。建厂后的几年里,裕华、大兴纱织机、织布机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华人纱厂的增长速度。例如,192i年,全国中国棉纺厂纱锭增加指数为116.19,而同期裕华厂和大兴厂纱锭增加指数为131.74。1924年0922年中国全国棉纺厂布机增加指数为148.11,同期裕华、大兴厂布机增加指数为199.90。由于设备的不断增加和产能的扩大,为宇大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裕达华”资本家投资并控制了梨花煤矿后不久,就开始对该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架设空中运输索道。梨花煤矿位于黄荆山长江背侧,距江边8里。生产出来的煤用人力运到河边。由于运输成本高,经营亏损严重,于大华投资办矿,改为股份公司,开始解决煤矿运输问题。根据矿井的地形特点,他们决定引进德国布莱泰克复合式空中运输索道。1933 8月开工,1934 7月全线贯通,全长4.350米。架空索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矿井的面貌:提高了运输效率,一天运行20小时,运煤能力达到1.2万吨,大大减少了运煤工人的数量。索道两端昼夜两班只需32人,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包括折旧费,每吨煤只需24分钱;扩大了矿井的煤炭产量,使矿井原煤年产量由65,438+0935年的65,438+038.045吨上升到65,438+0936年的65,438+087.720吨。利达只是其重视技术改造的一个例子,还有很多。
第三,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裕达华的主要经营者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他们清楚地知道,质量是巩固和扩大产品市场,增加利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大革命前后那段时间,裕华生产的棉布多为十三斤。这种布料畅销湖北省,还出口到江苏、山东、湖南等省。制作这种布料,用料严格,经纱21根,纬纱23根。经纱密度紧,捻度大,纬向松,捻度小,组织紧密。由于用料严格,棉布质量有保证,以至于“生产的纱布大受社会欢迎,售价往往比其他工厂生产的高出两倍以上。”【7】至于名牌产品“常青”纱,面料用料更有讲究。工厂会严格筛选这个牌子的原棉,所有的劣质棉、黄棉、油棉都要一一淘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比如“捏纱”工序有两个主管和一个记账员。他们手里拿着小秤,随时给棉花称重,催促。按规定和质量要求做好接头、绑扎、修补和剪切工作。在产品包装方面,工厂对出厂产品的包装非常严格,非常讲究,尤其是小包,一定要非常漂亮。小包头尾异常整齐,纱道平行,褶皱少,深受用户喜爱。有资料显示,“公司3万锭的产量,除去供应给320台织机(开32小时)的经纱和纬纱,只有五六十包纱,10包还不够。”【8】可见这家工厂的包装工艺是精细的。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对保证该厂的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狠抓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或者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积累是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9]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能正常发展,但也不排斥一部分民族资本企业进行有限的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必须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以维持自己的资本,他只能通过渐进式积累来扩大自己的资本”。【10】有民族资本的企业家,要想在同行业的外资企业、外国舶来品、资本家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积累资本。裕达华资本家徐荣廷等人在内部追求剩余价值和外部竞争的驱动下,从商业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资本积累在企业中的重要性。1923年冬天,石家庄发生金丹案,早梧桐街市场关闭,石家庄大兴厂储存的几千包纱线卖不出去。好在公司资金略充裕,大兴工厂员工工资从武汉支付,避免了停产。总经理徐荣廷对此投入很大,确立了“公司要发展,区位和人力很重要,尤其是资本的巩固是第一位”的思想。为了巩固资本,扩大积累规模,裕达华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是发行企业债券,吸收企业内部存款。裕华公司的股本为65,438+0,560,000元,但到65,438+0,926年9月,所有的土地、建筑物、机器和工具等。* *花费280万。两个数字比起来是不够的,但是一台手术还需要一百多万的流通。为了解决短缺,65438+。公司特别公积金65,438+0万梁,每月从盈余中提取2.2万梁作为公司债券基金。债票利息为每月一分,债票面额分为12000、5200、1200、520、125。于大华还大力吸收内部存款,扩大营运资金来源。比如“大兴”的存款,除了股东固定的1.59万元的“存单”外,其存款往往保持在百万元左右。内部存款的主要人员是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和高级职员。内部存款利率高,通常月利率在1-1.2%之间,每三个月换一次利率,利率上调。因为利率高,公司的员工愿意把钱存在工厂而不是银行。裕达华吸收内部存款给企业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是使企业有了充足的营运资金,受外部金融市场影响较小;二是大量吸收企业员工存款,增加飞行员工对企业的依赖,便于对员工的管控。
第二,设立折旧基金。旧中国的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不提折旧准备金。但“裕达华”与此不同,更注重提取折旧基金。他们认为“纺织机械的寿命通常只有二三十年。折旧太少,公司底子不厚,将来机器会烂掉,也不是没有危险。”除了原来的折旧,每个月还会增加5000两,分配到折旧月份,每月赚取利息,保护公司。
第三,如果企业无利可图,就会减少其分红。1932,“大兴”因业务不景气,暂时停止支付股息和债务利息。“裕华”1934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只还债务利息,把几万的官息转为折旧。俞大华这种根据经营盈亏具体情况分红的做法,与他那种即使借钱也要分红,不管企业亏损的经营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稳定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1922到1937,裕达华* *获利19010000元,而企业资本家则通过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利息贬值、隐藏利润、减少分配等方式竭力扩大积累。十几年间,企业累计盈利332万元,占利润总额。[11]
第四,庄园盈余不纳入分配,坚持公积金利息。裕华公司在重庆设立分公司。30年代初,分公司每年都有盈余,但盈余没有分配给股东,由公司积累。余大华还坚持公积金的利息计算。1936,余华存入的准备金、保险、折旧金额为18万元时,按月息一分计算利息。
由于裕达华采取的各种措施,有快速的资本积累,如1923中的100,那么1936中裕达华三大纺织公司的股本为162.57,自有资本为222.90,总资产为234.56,固定资产为65438+。资本积累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公司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1922年,裕华厂和大兴厂共有纱锭54768锭,织机792台(1924),总股本330万元(折合4765438元+04300元),加上部分自有。到1936,裕达华拥有纱锭85560锭,比1922增长56%,织机1324台,比年初增长67%。自有资本达到1731531元,同比增加65438。【12】上面我们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讨论了裕达华资本积累的措施。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管理是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唯一途径。相反,民族资本家残酷地剥削自己企业中的工人,利用一切手段和机会(如不平等交换),占有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剩余劳动力。这些都是民族资本企业资本积累的来源。
对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复杂阶级的研究,决不能简单化、模式化。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现代工业管理的特点,它是一种应该扬弃和继承的历史遗产,其合理成分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工作所借鉴。
注意事项:
[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279页。
[2]《湖北工业月刊》,卷1,第9辑,6月1924。
[3][4][5][6]《汉口商业月刊》第1卷第6期,第26、24、26、28页。
[7][8]《湖北工业月刊》1卷1942。
[9][10]资本论1,1975,635,637,649。
[11][12]南开大学学报,第2期,1982,p.18。。
其他信息见裕达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