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在传统战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1.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军事战略。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革命战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战略防御地位。战略防御已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只强调进攻而否定防御的军事冒险主义,只强调防御而否定进攻的军事保守主义或逃避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只有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的唯一正确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辩证地统一进攻和防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战役上的战略防御和进攻,战役上的战略坚持和速决,内线作战的战略进攻和外线的速决,逐步削弱敌人,达到战略防御的目的。第二,把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战略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战略防御及时地引导到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上来,在有利的条件下和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歼灭敌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积极防御也叫进攻防御和决战防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实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累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方针。后来,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实行灵活的游击运动战。抗日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表现为全国持久战的总方针和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的“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的核心是“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非保护局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战略反击阶段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部分阵地战和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实行“坚持战斗,积极防御”的方针。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仍然是积极防御,但情况和内容已大不相同。在战略上,人民解放军的防御、自卫和先敌后我的原则,已经不仅仅着眼于敌强我弱的情况,而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任务和对外政策所决定的。军事战略不是夺取政权,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军事战略判断不再局限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而是着眼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当代军事斗争发展趋势。65438年至0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一个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由于中国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估计过高,中国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方针,立足于应对最困难的局面,做好对敌早打、硬打、核战争的准备。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未来全面反侵略战争的特点,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坚持先攻后守、坚持人民战争、坚持持续作战、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在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下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虽然最终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大规模外敌入侵,但人民解放军成功进行了多次边境自卫作战,积累了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丰富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邓小平关于长期不发生大规模世界大战是可能的战略判断,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转变,即从准备打早仗、打大仗、打核战争的状态转向跨越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轨道 强调战略指导要从准备应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眼于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提出了适应当时形势要求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央军委在深刻认识国际战略格局重大变化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确定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现了军事战略的新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安全形势、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内外政策以及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军情。即使未来发展,积极防御仍将是解决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军事战略。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实施这一军事战略,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防守和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进攻防御,是攻防结合。实施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防御和先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和战斗中对敌人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仅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而且要在战役和战斗中,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力求反应快、决策快。战略速决的条件具备了,就要争取战略速决。不像革命战争年代坚持诱敌深入,先消灭内线,再消灭外线。新中国的局部战争更多的是依靠国土纵深打赢边境地区的战争。与过去以战略纵深为基础长时间准备对敌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侧重于近海和边境地区的浅层和深层作战,强调以积极的进攻行动威慑敌人。主动防御需要从后方进行战略进攻,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迟到”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于保持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控人”就是“人若攻我,我必攻”,显示了自卫反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不会主动闹事,但他也不会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受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所有入侵的敌人。
第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试图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阻止或延缓战争的爆发。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既要解决如何准备和打仗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有效遏制战争、避免战争和停止战争的问题;我们既要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又要尽力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配合政治外交斗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将日益现代化的常规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与可靠有效的有限核力量相结合,是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挥威慑作用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看到,战争的遏制是建立在能够打赢战争的基础上的。有了必胜的力量,威慑才能有效实施。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立足点始终是备战打仗、打胜仗。即从最坏的可能性中争取好的结果,以勇气和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威慑思想的基石。
第三,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战略必须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紧密配合。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是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现代局部战争受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制约很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中国未来的国防行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军事战略指导要有政治头脑、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一些重大战略关系。军事上打不打,打什么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停,都要从政治和战略上综合考虑。在军事斗争中,要严守自卫立场,做好充分准备,谨慎开战,理性行动,有利行动,克制行动,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义”即坚持战略防御和先发制人,做名师,在政治外交上占据主动;“有利”就是把握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坚决打赢,取得有利的军事地位;“克制”就是掌握军事斗争的持续时间,适可而止,适当胜利后结束军事行动。军事斗争要积极配合政治、外交、经济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努力改善国家安全环境。
第二,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各种形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一场以高技术武器发展为主导的军事领域深刻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将对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的局部战争,面对的可能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敌人。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的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一下,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保证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为深入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心从准备全面战争转移到准备局部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点始终是准备抵抗敌人的大规模入侵,以面对面的战争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总体战观念来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用基于总体战的军事战略来指代局部战争,就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这是因为,无论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中国对总体战的战略指导都明显不同于局部战:总体战是以国土纵深消灭敌人,而局部战则侧重于深浅边界、海空取胜;全面战争要努力把战争拖久一点,局部战争则尽可能强调速战速决;一般全面战争只能在战争前期的战略防御作战之后转变为战略反攻和进攻,而局部战争则可能从一开始就采取自卫反击形式的有限规模的战略进攻作战;全面战争需要全面动员,举国迎敌,局部战争要尽量避免战争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冲击。只有改变传统的总体战思维方式,才能确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未来战争战略指导原则。
第二,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面临的局部战争样式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但在未来,高技术或高科技局部战争将是最具威胁性和最难对付的。从世界最近的一些局部战争来看,由于战场上高科技武器的应用,战争的突然性增加,战争直接交战的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战争的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战场的高透明度和远程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战略空袭的地位大大提高,战争, 战役和战斗有时是可以融合的,战线和后方的界限模糊,作战保障更加复杂,有限的战争目的和规模可能会有很大的危害和伤害。 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着眼于其特点和发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研究自己,也要研究对手。要研究如何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以及如何发挥军地结合的力量;既要研究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组合,也要研究人和武器装备的科学编制。归根结底,就是要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方法。
第三,加强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斗争准备。局部战争的原因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发生的方式和方向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海陆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利益冲突诱发的;可能是与强大的敌人对抗,也可能是与实力相当或整体实力不及自己的对手对抗;可能发生在有准备的方向,也可能突然爆发在意想不到的方向;有可能在内地或边境附近一定深度内作战;可能是陆战,也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海战或空战。战略指导必须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多手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快速灵活应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比较复杂,要做好多方向、有重点的准备,突出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方向的军事对策研究和军事斗争准备,同时兼顾其他方向,处理好优先与非优先的关系。根据未来战争日益高技术化的特点,大力发展军事高技术,重点发展最急需的武器装备,尽快拥有几种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培养大批能驾驭现代战争的人才;逐步调整和改革组织结构,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组织结构。
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要立足于用现有武器装备作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以劣胜优的优良传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依赖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实现的,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即使经济长期改善,武器装备与可能面临的强敌相比,依然处于劣势。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高科技武器少。这一基本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完全改变。在此期间,如果开战,还是要以劣制劣,以优制敌。作战指导只能基于现有的武器装备,或者只能基于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敌人,因为我们打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我军以劣胜优。无论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以低劣的装备赢得了战争。
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在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威力空前提高,对战争的影响大大增强。但是,高科技武器装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基本规律。现代战争的胜败最终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民的反对。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认识到人民自身利益并为之奋斗的信念坚定的人,是具有先进科技知识和较高军事素质的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战争形式和作战样式与过去不同,但仍然需要动员和依靠人来进行战争,仍然需要人来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人的普遍性、智慧和牺牲精神。武器装备越发展,技术越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人的作用就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时,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重视运用加重战术,实行灵活的战略指导,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我之长,攻敌之短,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最终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第三,必须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的体现。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由毛泽东总统制定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人民战争”;“我们仍然坚持人民战争。”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武装和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坚实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制度,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和各条战线上的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