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古代两次大迁徙的具体时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起,我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汉朝的军事征服和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利诱,以弥补中原地区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与此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大起大落也造成了一些民族的内迁。在这一过程中,迁入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儿帖、边地和羌族,历史上统称为“五胡”。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为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虽然战争只持续了七年(755-763),但是中原地区的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止。直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人民依然面向道。“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南迁,南北人口比例首次平衡。大量人口南迁,南方进一步开发,尤其是江淮和太湖地区,成为中国新的财富区域。到了五代,南方的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从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到南宋末。1161金撕毁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移至长江流域,主要是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可汗位后,1273年,大批蒙古兵入侵南方,发动了灭南宋的战争。主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当地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移到珠江流域,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宋朝时期,随着北方人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超过北方,在朝廷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