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民俗文化

岷县是陶敏花的发源地、中国花卉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闫涛之乡、联合国民歌调查基地。陶敏华尔、闫涛加工工艺、巴塘舞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陶敏华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龙砚”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的闫涛。

二郎山花卉俱乐部

《花儿》是流传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民歌,为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所喜闻乐见。因歌词中把女人比作花而得名。”“花儿”是用汉语演唱的,它的音乐受到了羌族、藏族、汉族、土族和穆斯林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是当地人的口头音乐表达方式,在民间传统中传唱了500多年。西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花会”有莲花山花会、松鸣岩花会、二郎山花会等。岷县花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窗花

岷县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岷县农村大多是宽大的窗户,有些小康人家是“虎口开”的窗户,上面是方形窗格。我在贴窗花的时候,在顶排空格留了个烟洞,贴了“轮式钱”、“对口空心花”、“空心花”。整个窗口空间被斜公式的“角云”包围。每个窗格要根据不同的颜色对称搭配。有各种各样的花、十二生肖和传说,如白蛇传、二十四孝、孙悟空大闹天宫、黛玉葬花、宋武打虎等。让巴掌大小的正方形展现世界的图景。其夸张简约的风格让人回味无穷,充满想象力。

岷县巴塘舞蹈

巴塘舞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舞蹈,汉族人用古老的羌族语言(部分演变为藏语)演唱,手摇巴塘鼓列队行进。其历史渊源,最初源于古羌人的“山祭会”,是“山祭会”中最原始、最高贵的礼仪。巴塘舞中的巴塘是用鹿皮或羊皮制成的双面手摇鼓。巴塘只在每年春节期间(初六到初十)用来跳舞,其余时间挂在厢房的墙上。不允许随意敲打,否则会惊动山神,给人间带来灾难。

在巴塘舞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春巴。春巴是经过特殊训练的领舞,也是传承人和传承人。每年春节,从正月初六开始,岷县中寨、小寨、堡子等村的村民就聚集在打谷场周围,点起篝火,跳起欢快的巴塘舞。巴塘舞的旋律汉藏交融,形成了浓郁的地域风格和多民族特色。

闫涛制作技巧

闫涛,全称洮河青石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闫涛因中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闫涛乡的喇嘛崖、水泉崖、奈尔崖、卡日山、扎干崖等悬崖峭壁上。因卓尼古属周涛管辖,故名洮河绿砚。陶河石用于制砚,节水,耐寒,不涩,不斥墨,硬度适中。具有着墨快、磨墨细、不伤笔、笔画自由、浓淡适宜等优点。闫涛石的颜色以绿松石为主,尤其是“黄标绿波”,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工艺有采石、选料、切割、设计、制坯、开模、封口、雕刻、打磨、配盒。闫涛雕刻技术分为两种方式。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在岷县的堡子、威信等地。西路派以雕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其周边地区。岷县包子和威信的手艺人,以融两派技艺于一炉而闻名。闫涛雕刻技术还渗透着玉雕和牙雕的圆形雕刻技术,砖雕和石雕的浮雕技术,以及木雕和石雕的篆刻技术。在制作工艺上,游龙封飞优于端砚和佘艳,有“周涛形似石头,端州无此色”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