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馆的建造历史

首都体育馆是北京规模最大、功能最多、使用最广的体育馆。东邻北京动物园,西邻紫竹院公园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绿树环绕,空间广阔,环境优美。首都体育馆于1966年6月1日开工,196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整个工程,从设计施工到材料设备,都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建设的,工程总造价1500多万元。

北京首都体育馆设计师

首都体育馆的设计者熊明首都体育馆建于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项目的改扩建为首都体育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场馆东西两侧共设12个观众包厢,场外东西两侧各设两部电梯,通风空调、广播音响等设施得到完善,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此外,头套还减少了一些座位,增加了座位之间的距离。据介绍,由于申奥时更换了第一个机体的座位,为了挽救奥运,观众的座位基本保持不变。然而,原本可以容纳1.8万观众的人头,最终却只有1.75万个座位。“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对第一届奥运会的座位间距进行了调整,减少了部分座位,增加了座位间距。”韩福记说。此外,为了满足大型活动的需要,主席台前半部分是可移动的,可以自动升降。据了解,这些“活动”主席台全部收起后,体育馆可扩建120平方米。

有着近40年历史的首都体育馆,在这里举办过多次国际比赛和大型活动后,被改造成了奥运项目。这次改扩建为首都体育馆增添了新的活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主会场,它将为首都体育馆的历史增添光辉的一页。

据首体改扩建项目部总工程师韩福记介绍,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面积54707平方米,各项功能参照国际标准执行,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改扩建部分主要包括比赛大厅、综合训练馆和赛时辅助用房,新建部分主要包括售票大厅、四个物品存放处和注册中心。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外观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在东西两侧增加了两部电梯和一个梯子。其中,体育馆西侧新增的两部电梯为无障碍电梯,均采用盲文和文体提示系统,升降过程中有语言提示,是“会说话”的电梯。

首体改扩建项目部总工程师韩福记说,首体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国家建筑标准和相关规范还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需要。

“能容纳接机吗?

第一体育馆近两万观众的疏散是个大问题。因此,本次改造增加了电梯和扶梯,以方便紧急情况下观众的疏散。韩福记说,“另外,功能房间也需要上下交通。最后,人们看到了第一个主体东西两侧的垂直玻璃幕墙中的电梯和梯子。”

据中建一局五公司第一主体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杨春林介绍,为了保持建筑原貌和一些特殊部位,施工中采取了脚手架、大防护等措施,尽量避免与其接触。为避免破坏原建筑结构,采用无振动钻孔法切割原结构的梁板、混凝土墙和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为了满足无损拆除的要求,在切割拆除施工中还使用了取芯金刚石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