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历史建筑的标志在哪里?

千年文脉代代相传。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史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拱门环绕,幽雅静谧,建筑古朴典雅。

松阳书院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理学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五代后唐改为书院。南宋王应麟《于海》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

建筑构成

经过多次增建和修缮,现在的松阳书院基本保留了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现存清代建筑26座。五个院落沿中轴线排列,由南向北分别是大门、第一殿、讲堂、道观、图书馆。除了道观是歇山顶,其他建筑都是硬山覆盖,瓦片覆盖,具有河南当地的建筑风格。

松阳书院建筑体量适中,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此外,松阳书院还保存有东魏以后的15石刻、14古树等文物。

松阳书院的建筑布局与松阳书院的职责密切相关。松阳书院有讲学、祭祀、藏书三重职责。松阳书院初建时的宗旨是:第一,避免战争的影响;第二,追求文人的隐逸。随着政府的重视、官员的参与和影响的扩大,书院的教学和科举逐渐走得更近了。因此,书院建筑的报告厅和考场在建筑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庙:庙中央有孔子塑像,东面有孔子四弟子画像和石碑,东面有颜回和曾子,西面有子思和孟子。嵩阳书院的前殿和道观都是用来祭祀的。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古代先贤的缅怀,激发师生忠君爱国的热情。

讲堂:讲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有三个正房,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师在此讲学。有教学工具,双向(程浩,程毅)讲座图表等。这也是著名故事“门口下雪”发生的地方。

道观:道观是指儒家思想传教的地方。殿内陈列着帝尧、大禹、周公的半身像,塑像后悬挂着《帝尧巡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观景(影)》三幅大型彩图。

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的存在和大小代表了书院的档次和品位。图书馆楼是松阳书院现存的最后一栋建筑,建于1684,1739改建,1989翻修。目前,楼内陈列着57册清代书籍和数十件其他文物。松阳书院清代藏书多达86万册。

池畔:池畔位于报告厅后面,池上有一座青石拱桥。因为孔子的故乡在山东曲阜的盘水河畔,盘石的建筑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象征。儒生只有通过考试才被称为“入磐石”。他们将在水池周围举行仪式,然后去寺庙祭拜孔子的圣像。

除了嵩阳书院中轴线上的代表性建筑,嵩阳书院还有博悦斋、静逸斋、三义斋、四不斋、考场、将公经等。书院的建筑命名也凸显了封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典型的碑文

文物

中岳松阳寺碑:现位于松阳书院牌坊小广场台阶东侧。它雕刻于东魏田萍第二年(535)。纪念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整个纪念碑设计独特,雕刻精美。

碑下部为八分隶书《中岳松原寺碑文序》,全文956字。有专家称之为“唐前隶书之冠”。碑背分12层,雕刻佛像94尊,是研究我国古代浮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大唐松阳圣德感应碑:碑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是松山地区最大的石碑。该碑刻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4年)。它主要讲述了松阳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轮的故事。李写了一篇文章,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巴写了一个隶书。他字正腔圆,一丝不苟,刚柔并济,笔法飘逸,是书法的瑰宝。碑的背面和两侧是欧阳永树的题跋和参观者的题词。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石碑的下部是一个雕刻的长方形石基座,四面雕刻有十个石龛:前面三个,两边两个,龛里有十个浮雕战士雕像。碑文刻在中央的石碑上。

汉代“将军柏”:嵩阳书院有三棵古柏,封于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05)。汉武帝刘彻巡视宋岳时,见柏树参天,郁郁葱葱,遂封他为“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将军柏高12米,厚5.4米。树斜倚着,树冠厚实大方,就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晴空。第二棵将军柏高18.2米,厚12.54米。它的树皮虽然斑驳衰老,但却生机勃勃,枝干挺拔。明朝末年灭了三个将军。

柏木将军的年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自被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先生留下了“松阳有柏,三千岁也”的赞美诗。经林业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柏树。

松阳书院结构紧凑,功能完善。作为中国最早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和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