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汉字发展史的理论基础

汉字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教授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大纲》。这一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观点。

1.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根据汉字字体的变化,即按照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标准分为四个阶段。这一成果提出了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的本质变化,不能解释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解释汉字的本质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这一成果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理论。也就是第一阶段是写图阶段。商代以前的人物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音为主体,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音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形声字书写阶段,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形声字和形声字,从秦汉到现代汉字属于这个阶段。

2.汉字的利与弊。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单词发音的表音文字;二是既有表音又有表音的汉字。这两类书写体系都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不好。欧洲有学者认为,表音文字是最先进的文字,而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中谈汉字时,很少谈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势。汉字最大的优势就是超级方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规范语言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现在,普通话的推广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然而,汉字在中国是一种流行的书面语言交流工具。不同的语言,用笔而不是嘴写字,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单词是拼音,就会出现粤语、闽南语、上海话、北京话,会阻碍人们的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个优点是理性。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可分为理性文字和非理性文字。不合理是指纯音标,如外来词、音节、字母等。这种写法纯粹是一种象征,和要表达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所谓理性的文字,比如汉字,不仅代表了文字的读音,也代表了事物的标志。比如“水”这个词就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两个功能:象形和音韵。再比如“王”和“杨”这两个字。“水”字表示通称,“王”和“阳”字表示读音。它们被称为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注音的缺点。汉字的表意文字有一小部分长期以来被用作外来词,是汉字中的表音字。因为它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常用词,所以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讨论形声字的语音功能。形声字的音标多为可以单独使用的形声字,不如字母音准确。汉字的语音功能有很多缺点,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音标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音标往往表示不同的声调。比如“胡”字是上声,但“糊涂”“糊”读作上声,而“糊涂”“糊”读作降调。b、形声字的音标往往因为语言的变化而丧失或削弱了语音功能。比如“上”读“上”的第四声,但以“上”为音标的“如果”、“列”读“唐”的第三声,“当”读“当”的第三声,“昌”读第二声。c、汉字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比如“参”字中,“参”字中“参”的第一声,“申”的第一声,“岑”的第一声都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

汉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如果画成实物,笔画会更多。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汉字的演变一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数量,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在普及教育和写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简化字也不是完全没有讨论的余地。如“登”、“还”、“南”、“蜀”、“Xi”、“对”,其组成部分是“有”,代替了“登”等音系不同的音标。有些草书的书写方式与楷书不同,有些同音字可以代替汉字。但是,写作的规范一旦确定,就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意孤行,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汉字应该像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对待。首先,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而不是切断它。第二,要根据汉字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更好的交流工具。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字。在各国教汉语的老师中,有的来自台湾省,有的来自大陆。教汉字时,自然会有繁体字和简体字两套教学方法。这两套教学方法是否统一,或者如何统一,需要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解决。

4.汉字不能走拼音的路子。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功能是作为推广普通话和注释汉字的工具。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有可能扩大。比如小学生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书刊中的难词可以加上拼音。引用外国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写和翻译。可以预见,这种方案会和汉字一样长久地存在下去。但也有人曾经认为,人类语言的所有书写符号都应该走向拼音化的道路,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都被视为落后。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们不仅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载体,也是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共同的交流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汉字的优越性,这种书写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走拼音书写的道路。

5.浅谈汉字教学

按照汉字教学法教汉字是正确的。但旧的“六书”论(指物、象形字、音形、认识、调注、用借口)必须改革。这项成果在比较文字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字的“新三书”理论。包含了“六书”的合理部分,剔除了“专注”。象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字、表意字和会意字。“借音”这个词就是借。之所以改名为外来词或表音词,是因为有人认为外来词中还有另外一个外来词,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借词排除在外,把用象形字法造的字分为象形字和象形字,是不妥当的。“新三书”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纠正了前人的不足。掌握“新三本”的分类标准,在汉字教学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89岁的刘先生在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国日记》中写道:“这本书终于写成了,算是圆了五六十年的一点心愿。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多亏了一点资助,这本书才得以完成。我们焦虑地交了这篇论文,希望没有白白浪费人民的宝贵金钱。”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大纲是多年汉字研究的成果。它是刘和及其后继者合写的。它不仅阐明了古今汉字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提出了汉字改革的方向、汉字教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一部关于汉字历史和改革的实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