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咏史诗评论
那么,容闳《咏史诗》中的论点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咏史诗总是有叙述的,但有讨论的。然而这首诗却标新立异。都是讨论,而且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从整体上看“亲和”的历史现象。就讨论本身而言,后人对这首诗有很多好的评价。例如,阿明学者徐冲说:“这首诗是严格和正义的。虽然擅长判断历史,但也不能忽视。关于前两句的原文。三、四委婉地说这件事不合适。五,六,说实话这件事不能靠。末了还说当时设立朝廷的大臣救不了权。难道不是善与和平的犯罪吗?不知道的话,会对死亡深感责任。”(《林唐诗脉选注会》总评)朝官说:“论对联史,宪宗背之宜,朝臣议之宜。”(《大历诗略》)就议论的方式而言,阿清冯班说,“名篇。同样是讨论耳,气味自然不同。本人热情,不专板论,故为唐人。”纪昀道:“太直太疲,吟叹甚好。”(评《应逵法与隋会》卷三十)前者似乎是肯定的,后者则是否定的。应该说,这首诗的立论确实有优势,主要体现在立论庄重,措词得当。第一副对联开门见山,会用“笨拙”二字来否定。大臣刘晶是汉朝第一个求婚者。他建议汉高祖把长公主的妻子匈奴单于收为女婿:“在夫家,就是女婿。死,孙子为可汗。你尝过敢反抗大公的孙子吗?士兵不打仗也能逐渐成为大臣。”(《史记·刘敬传》)可见,和亲确实是汉朝对付匈奴的一种策略,在当时也是有效的。容闳痛斥这个计划“笨拙”,它就像一声巨响。“笨拙”在哪里?将推出以下内容。颛顼从正面论证:国家的权力在君主,责任在君主。即使敌人四面楚歌,君主也要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女性是弱者,男女有社会分工,根本无法承担国家安全的重任。可是,现在国家安全的重任却寄托在没有地位没有权力的女人身上!那么,在位的君主还是“英明之主”吗?这幅对联表面上看只是不带感情的客观叙事,实质上却是在挖苦。颈带随波逐流,直接谴责和亲亲昵都消除不了边界的烦恼。历代婚姻虽有一些特例,如汉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等,但大多是“陪妻折兵”,并没有达到防止边疆混乱的目的。原因很简单。当胡族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时候,一定是双方的力量失去了平衡。胡人霸凌入侵中原,其目的至少是掠夺子孙的玉帛,甚至是吞并土地。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两个美女吗?这幅对联是用冷冷的语气回溯的,而且是义正辞严,不容置疑的。正因为如此,统一战线对提出联姻计划的古代大臣进行调查是有道理的。徐冲认为“地下千年骨”指的是“好而平”,即汉初的张亮和陈平。今天的史书记载并不包含张亮和陈平的亲亲之计,但是汉高祖在平城被匈奴包围的时候,利用了陈平的奇计,在阏氏做单于,得以解救。《史记·丞相陈世家》说“其密计不为世人所知”,《解集》引用桓谭的新论,认为的奇计是要告诉韩把一个美女送给单于,单于会在这样的时候疏远以挑拨挽回战局。即使这是真的,陈的计划似乎不同于的亲婚,因为其性质不是奉承而是挑衅。因此,“善和平”只是汉初大臣的称呼,实际上是指刘晶这一代。匿名对这幅对联评论说,“这件事一时丢人,但刘晶是个小雕像,尤其是第一个受罚的时候。”(《应奎法与精》评介)批评心不过分。
如果放在唐宋诗史的整体背景下,那么容闳咏史诗的成就如何呢?在现有的唐宋诗词文献中,像容的诗词这样整体概括亲秦的作品,似乎都是孤例,只能与特定对象的诗词进行比较。首先是晚唐诗人李山甫写的《关公主在荫地的手迹》:“若伸纤痕,不纳,青苔几度秋。谁是陈和的亲政策?我是一个以我的国家为耻的人。冷雨洗去了芬芳,轻烟却留住了长久的仇恨。穷分水知人愿,不忍咽。”相传惠崇公主嫁入回鹘路,途经阴地关(今陕西灵石),在石壁上留下掌纹,后人刻碑纪念。这首诗是一般咏史诗的方式,即描写古迹,抒发对历史的感情。其中只有第二副对联是议论,表达了对公主和亲国策的不满,并说男人以不能保家卫国,抵抗侵略为耻。显然,这首诗的艺术水平虽不低于荣玉的诗,但就其论述而言,却不如荣玉的诗深刻。可见,对容闳诗歌的讨论,是优于唐代的。
无独有偶,宋代也有一首与李山甫诗词同题材的作品,是欧阳修的《唐公主惠崇手迹》:“故里鸟尚啼,不提悲。我不知道灵魂是否埋在坟墓里,但崔涯的遗骸留给了谁?玉颜自古身累,谁愿与国同食肉?路至今叹,岩花野草已春秋。”这首诗的领口为其论述赢得了后人的赞叹。朱说,“诗是一流的好诗。就讨论而言,是第一次讨论。”(《朱类》卷一三九)阿清朝人赵翼也称赞他:“这是什么论点,用十四个字铸出来,自然高明。”(《瓯北诗话》卷十一)那么,瓯氏的论点有什么好?从讨论的内容来看,欧洲诗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同情和亲近她的女人,因为外表而陷入困境,以至于把灵魂埋葬在异国他乡。后一句谴责的是官吏和官员对国家管理不善,却可以牺牲弱女子来媾和。但欧洲诗歌讨论的艺术水平,远不止两首唐诗。试比较一下:容的诗和李的诗都是直接表达,没有任何含蓄。纪昀评价前者“太直太累”,其实后者也有同样的病。欧洲的诗都是哀叹,前一句对公主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嫁到异国,至死不归,这是她的错?美貌是命运的拖累吗?后一句批评臣子祸国殃民:古语有云“食肉者轻侮,未能作长远打算”,诗中攻击的“肉”不仅是未能作长远打算,更是“与国同谋”,意指身居高位只为富贵,却对国家安全漠不关心。所以《欧诗》的论述不仅深刻、过瘾,而且读完之后意义无穷、发人深省。此外,欧诗对仗精巧,寓意曲折,在艺术上远胜于容诗,当然,议论的方法只是到了宋代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容诗的议论虽略逊于欧诗,但并不影响其在唐诗中的地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