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力学习的十个成语故事
孔子一生读书,晚年爱上了《易经》。易经很难懂,特别难学,但是孔子不怕苦,一直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理解为止。那时候纸还没有发明,书都是用竹简或者木简写的,很重。他们用皮条把许多竹简拼在一起,做成一本书。因为孔子读书太用功,经常展览书籍,三次破皮条客。
2、在角落里挂一本书
石米十几岁的时候,学习很努力,很有上进心。他得知龟山有个叫包凯的名人,就去跟他学习。李密骑着牛出发了,牛背上垫着蒲草,角上挂着一本书《韩曙》。李密在途中读了《汉书·项羽传》。
恰巧越王苏阳骑着一匹快马从后面追上来,勒住马,夸赞道:“这样勤奋的读书人,真是少见!”少年书生回头一看,原来是越王,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路边开始交谈。李密侃侃而谈,苏阳深感他与众不同。果然,李密后来成为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3.把光线穿过墙壁
西汉的宰相匡衡,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条件上学。他白天帮人,晚上没钱买灯油,只好在家里的土墙上挖个洞,借隔壁的灯学习,甚至还带着书去一户人家免费帮忙。他刻苦学习,后来成为汉元时期的少府太子。
4.在月亮上阅读
南齐有一个叫江弼的书生。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习,但是穷人买不起灯,他只能在有月光的晚上学习。每当他读到月亮在西方落下,他就搬来一把梯子,把它放在墙脚下。他站在梯子上看书。月光渐渐落下,他也一步一步上升,直到爬上屋顶。有时,当他读累了,他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了下来。他赶紧起身,没有掸掉身上的泥土,再次爬上梯子,继续看书。
5、原木警用枕头
司马光从小就孜孜不倦地读书,但做官后更加努力。他住的地方,除了书和被褥,没有其他珍贵的陈设。床上用品很简单:一张木床,一床粗布被子,一个原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原木枕头?说起来很有意思,读书太困的时候,一觉就是大睡。原木枕头放在硬木床上很容易滚动。只要动一下,它就会滚走。他的头落在木床上,砰的一声,他醒了,马上起来看书。司马光将这种原木枕命名为“警枕”。
6.牧狗听经
汉末有个孤儿叫成功,从8岁起就开始赶猪放羊。村民徐子升给数百名学生讲授《春秋》经典。一次在呈贡放牧后,在那里休息时听到《春秋经》,便要求留下来给学生们拾柴。
虽然经过了几年的艰苦生活,成功在他的研究是勤奋的。后来天下大乱,成功夫妇到蒙阴山下苦干农活。庄稼快熟的时候,有人来说那块地是他的,呈贡也不管,就给他了,走了。永平年间,成公被朝廷做了大夫,最后做了侍应,献了一杯酒。他的名声传到了遥远北方的匈奴。
7、吊梁刺人
东汉时,有个年轻人叫孙敬,勤奋好学。他从早到晚闭门读书,很少休息。有时候在半夜打个盹很容易。为了不影响学习,孙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横梁上,这样当他读累了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低着头,绳子勒住他的头发,弄疼了他的头皮,他就会疼痛难忍。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多少学问,很多地方都没有人重视他,即使有野心也不能得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因为他经常看书到深夜,累到想睡午觉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戳大腿,这样突如其来的疼痛让他一下子清醒过来,打起精神继续看书。
8.用刷子画地面。
欧阳修先生的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太太用芦苇杆在沙滩上写字,并教他写字。并教他阅读许多古代篇章。年纪大了,家里没书看,就去附近的读者家借书看,有时候还会抄。就这样,没日没夜,不眠不休,只是专心读书。从小写的诗词歌赋和成年人写的一样高。
9.临池雪树
王羲之从小就学习书法。他崇拜东汉时期的大书法家张芝。他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架子结构和气势,以为手指是画在裙子上的,久而久之,连裙子都被剪了。
王羲之决心要追上张芝。他在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聚精会神地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天写完之后,他都会去他家门前的池塘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人们称这个池塘为墨池。
10,白天犁地,晚上背诵
北魏的崔光,小时候家境贫寒,爱书好学,白天种地,晚上读书。后来写了稿子,用润色的钱养活父母。北魏孝文帝第六年,崔为中书大夫,与其秘书表合写国史。李彪被解职后,崔光负责历史。后来由于他的战略功勋,居然被封为少府太子,迁为右大夫光禄。孝明帝西平元年,封他为平恩县侯,封他为太保太子。
扩展数据:
形容苦学的成语有:墙角挂书,梁上插棍,废寝忘食,墙里偷光,学而不厌,魏编的三绝,萤火映雪,潜心学习,刻苦练习,聚精会神听鸡舞,书不释手,盯着园子,烧香打鸣,等等。有很多经典的故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边巍三绝
百度百科-牛叫卦术
百度百科-用尊严描绘土地
百度百科-悬梁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