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里的“历史事物”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燕云台》以辽代“萧太后”(小燕燕)的传奇人生为线索,刻画了、叶、小等群体形象。,展现了辽朝汉制改革的艰难险阻,也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带入公众视野。
其实不仅仅是烟云台、清平乐、大明风华,每一部历史剧的热播都会掀起网友对那一代人的追忆和热议。“银幕上的历史”正在让历史,这个曾经居于庙堂之上,拥有人间烟火的地方。
历史剧,让史学走进大众
当你谈论历史时,你会想到什么?是浩如烟海的史记收藏,还是像纪广一样的一件件文物?这些都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在普通人看来都很“遥远”。对于一切众生来说,历史剧是他们了解历史的窗口。
前不久娱乐圈发生了一件事。著名编剧郑宇在社交平台上与韩国网友“撕逼”。双方冲突的原因是郑宇工作室旗下演员搜搜曝光了一张郑宇新剧《明朝》的照片,引起了部分韩国网友的不满。
他们认为搜搜穿着韩服,这根本不是明朝的服装,中国人在“抄袭”韩国文化。当自己的艺术家受到欺负时,郑宇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告诉韩国网友,“韩国在明朝是中国的附属国,服饰在明朝。证据如图。”然后我就曝光了明朝的服饰。
韩国网友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韩国在古代属于朝鲜王朝。历史上,朝鲜王朝一直视自己为中国的附庸国,连“朝鲜”这个名字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给的。朝鲜开国元勋李成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模仿明朝的着装制度,创造了朝鲜的着装风格。
从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两国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明朝对朝鲜很好,明太祖把它列为不征的国家。在明神宗时期,万历皇帝全力以赴,从日本人手中拯救了朝鲜。
在详细资料的支持下,郑铮的行为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除了明史研究者,近年来受到明风华、明朝1566等明剧影响的人也纷纷脱颖而出支持。
这些人很厉害,一场娱乐圈中韩网友的较量也因此成为了明朝服饰制度的普及课和中韩关系的历史课。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剧在普及历史中的作用,也为历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能讲一两个历史故事,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历史的圈子在过去其实是很小很封闭的。
历史学家习惯用文字写历史,用分析方法教历史。虽然严谨而枯燥的历史理论是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武器”,但也给爱好者设置了一道“墙”,很多人很难窥探到历史的轨迹。
无数实践证明,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前途,只有走向大众化,才能进一步发展。
反映历史的影视剧完美地承担了这一功能。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了大众生活中,既让博大精深的历史走出了封闭的圈子,又让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把很多人推上了历史研究的道路。
受袁崇焕影视作品的影响,一些作家走上了袁崇焕的研究之路,现已出版专著,不仅提高了自己,也使学术界受益匪浅。
历史剧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播。
优秀的历史影视剧不仅能让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还能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叫《清平乐》。从片名来看,充满了文化气息。表面上看,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宋仁宗统治下的盛世。其实标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清平乐”是唐的名字,后被用作词牌名称。晏殊、晏、苏轼等人都曾用此调创作了许多名曲。
而这三个人也是电视剧中反映的宋仁宗时期的人物。总之,《清平乐》既描绘了宋仁宗时期的政治氛围,又含蓄地指出了这一时期的人才和名人,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除了片名,该剧还展现了宋朝的文化。中国的诗、歌、琴、棋、书、画在宋代达到顶峰,这在剧中得到了强烈的呈现。颜姝的智慧,韩琦的建议,范仲淹的坦诚,欧阳修的洒脱,夏松的圆滑,苏轼的才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代官制复杂,有职有职,有职有职。别说普罗大众,没有专门研究过的学者也未必能搞清楚,《清平乐》里提到的大小官员的名字基本都是对的。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主角的服装几乎是按照宋代画册一件件还原的,突出了礼仪性和机构准确性。
比如晚唐的女式丝绸被创新成毕夏,上面绣有图案,还有吊坠点缀。这种高级礼服的必备配饰,在剧中刘太后和曹皇后穿礼服时都有体现。
此外,还呈现了宋代仕女最具标志性的“珍珠妆”,以及发髻上有桃、杏、莲、菊等四季花卉的“一年风光”,以及当时宫廷盛行的其他装饰。
更难得的是,该剧还将目光投向了民俗文化。以《蜜饯》为代表的宋代饮食文化的刻画,颇耐人寻味。
作品通过宋仁宗以蜜饯孝敬母亲、以蜜饯表达对惠肉的喜爱和怀集家族以蜜饯求生存三个内在逻辑情节,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民间蜜饯的制作工艺、配料配方、风味品质和市场状况。
还有一些相对隐晦的历史细节,让观众通过“考证”发现传统文化中的新亮点。比如仁宗黎明骑马出城,镜头扫过一个招牌——快递店。这是宋代快速军邮系统的称谓。看左边的包裹堆,是宋人最得意的商品——瓷器。
从温饱程度到文化背景,清平乐呈现出一系列宋代特色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弘气势和迷人风采。
历史剧创作要有历史头脑。
虽然影视对历史的普及有积极作用,但影视剧终究是商业产品,讲究利润。有些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会编造很多故事,有些会颠覆由来已久的历史人物。
《鲁镇传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北齐女官员陆的故事。在剧中,北齐所有的皇帝都成了有情有义的人。无论是孝孝,还是武成帝·高湛,他们都是可以为爱付出一切的形象。而陆贞(即陆)则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女人,这与《北齐》、《北史》、《资治通鉴》中的、和陆形象截然不同。
其实这部电视剧已经脱离了历史范畴。剧中人物不过是穿着古装演绎现代人的故事,更不用说频繁出现的吊儿郎当的场景,传统礼仪的完全缺失,不堪入目的衣着服饰。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的不了解。
著名编剧刘和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用这种文学形式去了解本民族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领略历史剧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启发。”其实实现前者很简单,但如果没有历史头脑,实现后者很难。
比如孤儿赵的故事。影视创作者都想把赵氏孤儿的故事讲好,但在创作时几乎都有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可能献出自己的骨肉去救别人的儿子?这就需要了解故事发生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的地主,晋国很多人都是赵的家族成员。他们家风醇厚,世代相依。当关外游牧民族入侵晋国时,赵氏家族经常组织他们的主人保卫国家抵御敌人。
所以,当赵氏家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留下继承人是赵氏家族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程英的牺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发生的。
他们当时的行为不是为了赵氏家族,也是为了很多依附于赵氏家族的人,更是为了晋国,体现了中国人大义凛然的精神。提炼历史所蕴含的精神,才能找到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以及创造这个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剧不是不能虚构历史事件,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根据史实来改,以保证精神内核不变。开玩笑不是废话,改编不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