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从65438年到0956年,通过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期规划》,数学所在保证数学各重要方向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国家倡议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同时成立了泛函分析、数理逻辑等研究小组,加强相应理论学科的研究。1957年从法国回来的熊庆来先生负责建立函数论研究组。同期力学和计算机发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独立出去,分别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近20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鼓舞下,数学所走上了向科学进军的道路。
1956年,中国颁发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全部三个一等奖中,数学所获得两个奖,分别是华的《典型域上的复变函数论》和吴文俊的《指示类与指示类的研究》。
在此期间,数学研究所的位置发生了变化。1957暂时搬到西苑宾馆,1958搬到中关村。
1961按学科建立了实验室,包括“四大学科”(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学)、函数论、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理逻辑、理论物理、概率统计,并合并了力学和数学两个实验室,在钱学森、华、徐国志等人的倡议下,作为新的应用学科从事运筹学研究。1962由于国家课题的需要,新成立了由关和宋健领导的控制理论实验室。后来力学实验室复位了。各种研究工作进展迅速。1961 -1965是数学所贯彻“出成果、出人才”方针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1966文革开始后,研究工作陷入停顿。从65438年到0972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使数学研究工作重新开始。1973年,陈景润正式发表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从65438到0975,杨乐和张广厚发表了他们对价值分配理论的研究。有限元法是冯康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初独立于西方创立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许多部门。这些代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数学所科研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976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下,数学所的科研人员努力追赶国际数学前沿,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各领域的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推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9年底,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决定,一部分人从数学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所,从事控制论、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及数学相关边缘学科的研究。数学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与原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促进办公室的研究人员合并,组成了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方向。数学所历任所长为:华、陆启铿(常务副所长)、、杨乐、龙、李炳仁(代理所长)。
1982年,国家恢复颁发自然科学奖时,数学所以其高水平的成果再次受到社会的委托。从65438到0985,在王元院士和杨乐院士的指导下,数学所成为中国科学院最早开放的研究所之一。1991地址迁至中关村南四街1号(现中关村东路55号)。1998 65438+2月,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成立于1977)整合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