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实施基础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试角度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从以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是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的。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变化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答题技巧和方法,一切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三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呢?首先,根据考试大纲明确目标。考试说明中强调的能力的第一个要求是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再现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考察历史“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历史知识是否已经记忆完整、牢固、准确。从新课改和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但准确记忆的基础知识的分值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可观的。我们知道,高考的选择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利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题。虽然我们现在还很难明确划分基础知识的比重和能力的分值,但是在没有掌握相关历史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着题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在越来越重视能力培养和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笔记”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在历史考试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在教学中,很多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根据& gt考试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及选修课,< & lt考试描述> & gt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副标题,多少个二级副标题,多少个三级副标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这些项目,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坚持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题来看,突出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和教材重点部分的考察。注重“双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的基础。(1)导读: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予具体史实一个位置(定性),属于宏观知识,对学生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了解;(2)课文的大小字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要掌握汉字,首先要求学生“背”,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过程和几个板块的复杂内容,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这需要简化复杂性,并通过信息处理和重组提取记忆元素。可以借鉴汉语的学习方法,比如找出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同时可以结合数学中“集合”的概念,将所有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和重组,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第二,理解深刻。要分清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尤其要告诉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更加具体和详细,可以根据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文件是复习的重要内容。历史地图、场景地图、图表、漫画等。在教材中应该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了讲述历史,我们可以从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建立图形与文字的紧密联系,进而挖掘图表中的隐性知识,从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三结构体系,提高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构建历史基础知识网络体系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同学认为,自我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花费的时间太多。其实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组织知识体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也可以让课本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更加清晰;同时,随着知识网络体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深和加强,这实际上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繁琐的记忆过程,同时实现了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双赢。可见,教师应该在高三开始就引导学生重新整合课本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高三一整年,只需四步就能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即:第一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内容、章节标题、教材用粗体。通过对黑体字的内容、章节标题、教材进行整理和展开,形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课本的内容、章节标题、粗体字往往被大家忽略。其实这些都是教科书的“大纲”(骨架)。综合概括这些“提纲”,就可以形成清晰的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利用课本知识,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中,可以找到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方面的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在纵向联系中,可以找到中外历史不同时期属于同一个大题目或小题目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综合,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比较它们的异同,分析它们异同的原因和影响,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进行传递和重组,形成主题线索。以提高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答题的框架和结构,以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作为该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对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上,首先要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总结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都与之相关,因为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才导致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也正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同时具有不同的国力和在世界上不同的地位,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把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为整合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一个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了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它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七大要素(制度、环境、资本、劳动、技术、资源、市场)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按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将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进行划分、总结、整理,以便结合本地区的地理、政治、历史进行综合了解;还可以根据近年来时政热点、焦点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以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这两部分的知识网络体系,相当于对某一地区或时间段的地理环境、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国际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在构建这四个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逐一落实,还要求学生在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时,通过不断的操作、演练和交流来熟悉。同时,要在构建过程中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使知识体系具有弹性。比如排序,直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的时间有限。为了得到最高分,学生只回答要点,提炼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潜移默化的训练,知识网络系统本身就是在训练高概括能力。另外,有些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比如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从历史事实中解释问题的演绎能力都是可以直接提高的;历史分析(即将历史事物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其发展变化)、比较分析(即确定历史事物异同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同,异中求同)和阶级分析(即阶级社会中对人和事物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四、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度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从各种角度和联系来识别和分析历史现象,找出它们的异同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哀丑条约》的内容,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也可以横向比较:通过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方便记忆两次变革的历史知识,还可以找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不仅能使我们熟练地获取知识,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2、集中记忆法集中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词,把复杂、繁多的记忆材料浓缩压缩起来进行记忆。比如新课标的中国近代史内容可以浓缩概括,其知识框架可以熟练记忆:一个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三条线(屈辱史、抗战史、探索史)、四个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大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大势力(英法美、俄、日、德)、七大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世纪)。九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十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集中记忆法的优点是增加大脑对知识和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负担,适用范围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精华。3、反复记忆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一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历史因素。创造各种条件,使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前因后果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根据课本内容完整回答课文背后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习,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重点是一些教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知识。四、综合训练是在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的全面复习和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记忆、表达、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他们绝不能千篇一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用最便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