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是如何奠定国家基础的?拓跋简介

拓跋珪是国君拓跋世义的孙子。六岁时,他的国家被前秦苻坚所灭,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仅仅七年后,苻坚率领前秦的浩浩荡荡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了东晋。前秦军队兵败如山倒,政权很快土崩瓦解。两年后,苻坚被杀,前秦实际上被灭,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拓跋扈抓住了这个机会,摆脱了前秦的藩属,带领族人走向独立。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恢复代国国号,集结鲜卑所有兵力。同年,改称“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跋并不急于称帝,而是一方面开始收编周边部落,扩充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增强自身实力。明智的决策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周围很多势力纷纷找上门来,拓跋扈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被包容。有一次前来投票的部队又造反了,众将领都想收复失地,拓跋扈制止了他们:“现在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人心还没有统一。有些人难免犹豫不决,不足以挽回。”拓跋扈的宽容态度使他和他的国家声名远扬,很快曾经反叛的军队又回到了他的指挥之下。

让拓跋打好战争的基础,北伐时柔然。匈奴后裔柔然,曾在鲜卑拓跋族任职。后来因代国败亡而叛变,转而与拓跋扈的对手联手,并不时对魏国发难。

公元391年,拓跋珪率军攻克柔然。柔然知道自己被实力打败了,于是一路撤退,试图用规避战术扳倒魏军。拓跋扈的军队连追六百里也没能追上柔然的主力。手下将领懈怠,纷纷问拓跋扈:“贼已逃得太远,我军粮草已断。我们早点回去吧。”拓跋扈问众将:“若把余马宰为粮草,够三日之用吗?”人家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意思,只好如实回答:“够了。”于是拓跋扈下令部队杀马充粮,加快追击逃跑的敌人。

最后,在数百英里的冲刺后,魏军在大乔的南闯山脚下赶上了柔然的主力部队。拓跋扈指挥部队集结,大败对手,伤亡惨重。他的两个指挥官带领人民投降,其余的人放弃了他们的武器,逃到漠北。胜利后,拓跋扈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知道那天我要三天粮食是什么意思吗?"

没人能解决的人,回答不知道。拓跋扈笑道:“柔然部落为了躲避我们,已经驱赶了很多天的牲畜,所以他们一定会待在有水的地方。我带着轻骑兵追赶他们,计算着路途的距离。我预计不到三天我就会赶上他们。”人们听后都深信不疑。

战后柔然元气大伤,短期内没有威胁魏的可能。拓跋扈通过几次战争,扫除了其他敌对势力,打败了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后燕,转而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398年,虎步中原的拓跋终于在群臣的建议下称帝,采用“魏”国号,史称北魏,同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他下令设立官员,划分行政公署,制定各种法规、礼仪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