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墓葬制度?
秦墓考古发掘现场
“族坟”制度是氏族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商周奴隶制时代,尤其是西周,为了维护各地王室奴隶主和贵族的统治,利用血缘关系的纽带,强化了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制度,规定了长子的继承权和五代以内相互必须承担的宗法义务。整个统治者之间,宗法就是大小宗族的关系,政治权力上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宗法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权利。在墓葬上,死者按照宗法关系葬在同一个宗族,形成奴隶制时代的“宗族坟”。
挖掘
这种“族墓”,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郭墓地,从西部周末到春秋初期,都很明显。到了战国时期,“族坟”制度依然存在。战国时期的很多墓地往往坑坑有序,排列整齐,只是因为按照这种“宗族坟”的制度,死者必须葬在指定的墓穴里。在洛阳中州路等东周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墓园内众多墓葬身份的贫富悬殊。不同身份的坟墓葬在同一个墓地,显然是因为要按照一定的宗法关系来排列。
家族墓地发掘现场
然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反映奴隶制宗法制度的“族坟”制度也在逐渐瓦解。魏皇室陵寝位于河南辉县谷玮村至蓟县山表镇一带,方圆七八公里。秦国的陵墓分布更广。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而它的第三个祖先王到庄襄王就葬在安以东、巴河西的“芷阳”一带,距离30多公里。这说明,过去的“族坟”制度,至少在一些国家的陵区已经被破坏了。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宗法制度的破坏,“族坟”制度必然会逐渐瓦解。
坟墓的等级制度
棺椁和随葬品的等级划分:根据棺椁和随葬品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墓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座有多具棺材的青铜墓
A类:多棺青铜墓,规模较大,长5米以上,以积石、积炭为主,成群制作青铜或仿青铜陶制礼器,常制作成套的乐器、车马、兵器、工具和玉饰。这种墓应该是贵族墓。在周代的等级奴隶制社会中,有戈雅的礼器制度和棺木制度。据《礼记·谭公》、《郑玄注》记载,当时的棺制是皇帝五棺,诸侯四棺或三棺,大夫二棺,士一棺。《公羊桓公二年传》中东汉何修的注释也说,西周的礼制是皇帝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上士用三鼎。据《三礼》等书记载,东周时帝王将相用九鼎,清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至一鼎。这种制度维持着奴隶制的等级制度。随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独断专行,大夫“越俎代庖”,葬制也越来越不如从前严格。起初诸侯“逾越”天子之礼,后来一些诸侯国的清大夫也用天子之礼。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用鼎制度大致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但逐渐失序。
单棺单棺陶墓
乙类:单棺单棺陶墓。墓长约2-4米,有一组组类似青铜的陶制器皿,每件陶制器皿的数量一般为一两件。有玉圭,或者少量的武器和玉饰。没有青铜礼器。这些坟墓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贵族,其中一部分可能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
小土坑墓
三。C类:有棺或无棺的小坑墓。一般长两米左右,基本没有随葬品。这是被统治阶级老百姓的坟墓。
殉难制度
殉难:奴隶制时代,残酷的殉难盛行。战国时期,虽然封建主义取代了奴隶制,但残存的奴隶主和贵族依然存在,一些新兴的封建主往往与旧奴隶主分离,他们也会保留一些奴隶制的陋习。所以战国时期的残酷殉难还是很严重的。比如山西省后马桥村在墓主人的窑洞周围挖了一条围坟沟,沟里有18位烈士。这些烈士有的被肢解,有的被活埋,遗体上有反抗和挣扎的痕迹。活生生的事实揭示了当时奴隶制残余的严重存在。只有农民继续举行起义,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扫除这些奴隶制的残余,推动历史前进。
三晋地区的墓葬形式
三晋、周二地区墓葬:目前三晋、周二地区堆积的材料最多。通过关注这一地区墓葬的变化,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
青铜礼器
1.A类墓葬: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各种贵族墓葬只有青铜礼器和乐器陪葬,基本不使用青铜陶礼器。青铜礼器的基本组合是鼎、圭(盾)、壶、舟、盘、牌、罐,或以盖斗代替圭(盾),或圭(盾)与盖斗并用。这种情况和春秋晚期的墓葬没有太大区别。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在战国初期变化不大。
九鼎墓
战国中期:与早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墓葬出现了一些变化,显示出旧的埋葬制度被破坏的迹象。如辉县谷玮村九鼎墓,有墓(无墓),积石积沙,封土享堂。大厅周围铺着鹅卵石。这三幅帘已被盗严重,其余几组仿青铜陶器皿为鼎9、圭2、壶4、盘1、牌1、剑4、鸟柱灯1、小壶1等。在南墓入口处放置两辆马车;在向塘周围铺好的路基下的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10枚玉简(50枚)、6枚玉圭、50枚石圭和非常精美的嵌铜玉髓。
武定墓
辉县赵固墓为五鼎墓。这座墓中有五件陶制鼎和两件青铜鼎。在用丁制度中,还有一种伴随丁。九鼎和丁琪可以陪三鼎。五丁扣伴二丁。这个场景中,五个主要的鼎壶都是陶制的,而伴随的鼎壶都是铜制的,可见使用鼎壶的制度并不被重视。
贵族墓
从这些墓葬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上层贵族在丧葬方面有如下变化:
向塘
1,墓室被封,大殿用于祭祀。香堂的出现,说明墓祭已经发生。自殷周以来,贵族祭祀祖先的活动就在祠堂内进行,祠堂制度是氏族宗法制度巩固的产物。之后墓葬祭祀和祠堂祭祀同时并存,说明旧的祠堂祭祀制度已经动摇。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马坑
2.将整个战车纳入墓中,车马数量远不如过去对于墓主人的身份。从殷周时期开始,就用陪葬车马的数量来表示贵族奴隶主的身份。在此期间,旧的战车坑制度有所放松。
青铜和陶器墓葬
3.青铜和陶器一起使用。最高统治集团的墓中出现了一整套陶器。一些贵族在他们的墓葬中使用青铜礼器作为副手,而仿青铜陶器礼器是主要的,以显示他们的等级。这些都表明,传统的礼乐制度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稳固地位。战国晚期:这一时期发现的甲类墓很少。以昌野分水岭的两座墓为例,讲的是夫妻合葬。陶器和青铜器皿。
贵族墓地
从这两座贵族墓来看,用青铜礼器陪葬的趋势进一步下降。福当是武定墓,只用了1件青铜筘和1件青铜剑。由于夫妻俩合葬在墓中,所用的礼器应该是同一个系统,但只制作了一个青铜鼎和一个陶鼎。不难看出,传统礼乐制度的破坏到战国末期已经很明显了。随着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维系贵族奴隶主等级制度的传统礼乐制度在战国中后期已被摧毁。从上述墓葬可以看出,旧传统的落后势力,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落后势力,并不会随着其政权的丧失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战国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激烈斗争而逐渐衰落。
王子墓
2.B类墓葬:各地发现的此类墓葬较多,主要以洛阳中州路、邵沟等地的一批墓葬为例,其变化如下:
战国早期的墓葬
战国早期:都是竖穴土葬。头龛,出现在春秋时期,现在很流行。有人头龛的地方,随葬品放在龛里;没有龛位的,一般放在头前。屈肢葬流行。随葬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鼎、盖斗、壶、小锅、盘、砰、碗。一般有石月桂树,常在腰间或头脚前有钩,有时脸上有“飞蛾”。
战国中期的洞穴墓
战国中期:竖穴墓继续流行,穴墓开始出现。洞穴分为水平洞穴和垂直洞穴。随葬品的种类与前期基本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
战国晚期:一般用盒状陶墩代替盖斗,“蛾目”未见。在郑州等地,出现了一种立式空心砖墓。就是用非常大的空心砖代替木头做棺材。大多用木板做棺材,盖上后就成了无盖空心砖墓。少数还用空心砖做棺材。一般有一个壁龛,里面埋着陶器。少数陶器组合为鼎、盖斗、壶、碟、画或鼎、墩等类青铜礼器,多数为壶(非类青铜)墩或罐墩组合,尤以尊墩为多。
战国时期陶器墓
这类墓葬在战国时期有所变化,反映了以下社会变化:1,几乎都是用陶器皿。春秋以前这种墓基本上是随葬的生活用具,春秋以后就变成了随葬的陶器。这说明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迁,许多庶人人和士子在礼器的使用上突破了原有的严格界限,旧的礼乐制度显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2.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洞穴墓葬,破坏了传统的棺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政策
3.C类墓葬:大多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也只有少量的石制饰品。这种情况深刻地说明了大量一无所有的穷人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战国-楚墓
长江流域的楚墓:楚墓中常填充类似瓷土的“白膏泥”,密度大,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棺椁、漆器、丝织品往往保存完好。楚墓埋葬时不是四肢弯曲,而是背部挺直。丧葬礼器的基本制度与中原地区相似,但棺椁情况比中原地区清楚得多。
楚墓考古发掘
1.甲类墓葬:战国晚期没有发掘的甲类青铜器墓葬。这些墓葬是否属于战国早期或中期尚不确定。最大的墓是河南信阳的长泰关。它的木棺系统分为七个棺箱:中间是棺箱1,外面有一个头箱、一个左右侧箱和三个足箱。随葬品包括一套青铜礼器和一套仿青铜陶器礼器,包括鼎、墩(圭)、圭、壶、小锅、杯、盘、针、炉等。其中有***17件,铜鼎有5件,丁涛的制度明显高于铜鼎,与战国中期以后的中原地区相同。楚国的鼎制破坏与三晋地区类似。此外,还有13青铜编钟和木制编钟(明器)、鼓和竖琴。此外还有大量的漆木和木俑,彩绘的木制墓兽,如豆、耳杯、案、衣、戟等,这些都是楚墓中常见的。此外,还有许多青铜兵器、车马和玉饰。
考古发掘现场
江陵王山的棺制比长泰关低一级。木棺有两个,木棺除了棺盒,只有第一个盒子和左盒子。随葬礼器也是陶、铜各一套,陶、铜鼎共九件。没有乐器。鼎制高于长泰关,棺等随葬品制较低,说明旧的礼乐制度已日趋紊乱。江陵滕店的棺制与王山相同。礼器中有陶制的锅碗瓢盆1和5,还有一个青铜壶2,是伴壶。系统与中原辉县赵固M1相同。从楚国的A级墓葬来看,其礼乐制度也走上了日益紊乱的道路。
考古发掘现场
二、乙类墓:单棺单棺的乙类墓,和中原一样,都是随葬一套陶器器具,但也经常出土几件中原地区难以保存的耳杯等漆器。主要的丧葬礼制组合及其变化大致如下:早期:鼎、篮、壶;中期:丁、敦、胡;晚期:鼎、墩(盒状)壶。但是,用敦换篮筐的过程,并不像一刀两断那么绝对。筐的使用由来已久,很多战国中期的墓葬里经常有陶筐。以豆代豆,与中原地区有显著区别。但到了战国晚期,也是用箱子陪葬。
考古发掘现场
渭河流域秦墓:陕西关中地区秦人的葬俗与关东六国有很大不同。卷曲的肢体埋葬特别受欢迎。洞穴、墓葬多,常用短棺。有棺椁的多为墓周围的土坯平台,顶部用木板覆盖。随葬品主要是家用陶器。
兵马俑军队
此时秦墓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以竖穴墓为主,也出现了穴墓。陶器由罐、壶、豆、罐、壶、瓮组成,有时还有茧。可能早至春秋,晚至战国早期。第二阶段:洞穴和墓葬居多,陶器基本组合为壶、罐、壶、瓮、茧形壶。几座晚近的墓葬中出土了壶、盒(沙丘)等陶器礼器。年份可能是战国时期。
秦墓考古发掘现场
在少数秦墓中,开始出现陶仓。汉代以后,以陶谷仓为模型随葬品,是随葬品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墓主人占有大量粮食是标志,通过封建剥削剥夺农民粮食是地主阶级的欲望。随葬品中出现陶仓,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对封建制度的改革比东方六国更彻底,因而地主阶级的意识首先表现在丧葬习俗上。
从上述秦墓资料来看,其自身特征非常强烈,无论是棺制还是礼制,对其的束缚都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