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城镇的历史演变
古称白鹿镇,是三国时曹操军营遗留下来的。因行军打仗支援数百个炉灶提炼武器而得名。唐代著名儒者董绍南(史称东子)隐居于此,后更名为隐贤镇。
隐贤镇是寿县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寿县西南部,北与何英镇、南与六安市马头镇、西与霍邱县彭塔乡“西音仙集”隔江相望。"东鄞县、西鄞县、鄞州纪弦街都可以跑船."这首童谣生动地描述了隐贤镇的地理特征。
追溯古镇的历史,几乎都与淠河有关。由于淠河的分割,历史上殷墟曾“鸡鸣犬吠三郡”。直到今天,邳河仍然是寿县和霍邱的界河。同时,源源不断的水为这里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河船方便,鄞县商业、手工业发达,南有皖西货物,北有淮水。到了三国时,曹操为准备赤壁之战,率领数十万大军路过,并在此驻军练兵,囤积粮草,炼制兵器。后来曹操被吴所骗,被吴蜀联军所败,留下数百灶在此造兵器,百姓称之为“百灶镇”。唐朝时,著名才子董进京考进士,但未能如愿。他乘船沿淮河,到白鹿镇隐居读书。董在京期间,曾与韩愈等著名文人交游,诗文交相辉映,交往颇深。韩愈曾写过《董行》、《送董序》等诗作为礼物。董子兴隐居白鹿镇后,侠义心肠,关心农村,品行端正,远近闻名。当地后人仰慕他,于是将白鹿镇改名为隐贤镇,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到了明代,此地已成为江淮一带的重要商埠,许多号称儒商的徽商来此置业,进一步促进了镇上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水路交通,这个镇和正阳关镇被列为寿县两大水乡。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效,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