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怎么写人?

我曾经在报社工作,也从事过招商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文学作品往往有一个新闻腔和一个商业腔。这里我拿昨天下午短暂接待的一位上海儒商来说明。

先来看我自己向兰溪芥园的李煜研究会秘书处领导介绍我刚认识的这位儒商:“这位是远创社从上海来的朋友,也是兰溪一位院长的弟弟。我是来兰溪考察的。有两个目的。一是深入了解李煜文化,二是分享精品民宿的开发建设经验。”

我们来看看新闻作品中上海儒商在兰溪半天的考察过程:“昨天下午,来自上海的远创社创始人牟先生一行五人参观了兰溪博物馆、芥菜园、村、永昌老街,对兰溪(古城)的文化和古村落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与兰溪有关方面就古村民住宅的开发进行了深入交流。"

另一种写新闻的方式是:“兰溪芥园,成立于1986,接待过许多仰慕李渔文采的海内外学者、教授、爱好者和游客,但昨天下午不同。上海源创社创始人牟先生不仅是李渔及其作品的‘知音’,更是李渔文化的传承者和海派文化民宿的践行者。”

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写这个昨天出现在兰溪芥菜园的上海儒商呢?当然不是新闻作品的第一种写法,也不是第二种方式强调上海儒商与李渔和他的芥菜园关系密切。

“南京芥园,曾经风靡民间演艺界的李渔,将自己的日常闲适生活写成了生动的版本,也将自己列入了中国在住宅建筑领域亲自渗透造园思想的先行者的历史遗迹中。兰溪芥菜园被认为是故乡人给了乡贤李渔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对于一位来自上海的源创社创始人绅士来说,这是他内心精品B&B的现实翻版吗?毕竟家和家还是有区别的?”

“在欣赏了半天李渔的《芥菜园》和李渔在李霞村和永昌老街的成长历程后,他会对兰溪古村民宿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希望李玉的造园理念能在他身上再次绽放,在未来兰溪精品民宿的开发建设中有更好的延续..."

这是我的新闻业。

当然,这一组的同事从“传神”、“先闻声,不闻人”等方面写的会更好。

陈水河安排在2019.10.23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