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德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

试析道德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理性或不理性地以一种不道德的方式实施德育。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德育历史形态演变的分析论文,与大家分享。

道德教育的演变和价值分析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学者研究道德教育时,往往侧重于?德?讨论集中在德育的概念和内涵上,对德育形式的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分析德育形式的演变及其实践价值,有利于人们对德育形式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德育形式;现实价值;发展

在分析道德教育的形式时,我们可以以历史和现实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历史形态包括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古代学校道德教育和习惯道德教育[1]。德育的现实形式包括隐性课程、间接德育和直接德育。通过对德育形式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概念,明确德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道德教育的历史演变

道德教育的历史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习惯道德教育、古代学校道德教育和现代学校道德教育。

1.1习惯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之前的道德教育形式有两个特点。第一,道德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社会有维护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人人都要参与;第二,原始社会人的教育、生活、工作都是一体的。通过给予道德教育,年轻人可以更加尊重老人,进一步了解部落和宗族的责任,掌握宗教礼仪。习惯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其优点是趣味性和有效性,缺点是系统性和自觉性差[2]。

1.2古代学校德育:

古代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指封建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德育主要以师徒的形式进行,教育的内容是圣贤的经典思想或宗教思想。由于教育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系统性,德育存在猜想。古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专制色彩非常明显,教育特点表现为强调背诵和理解。

1.3现代学校德育: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化、民主化和世俗化。世俗化表现为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的分离。在古代教育中,宗教势力极大地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方法、内容和目标上都体现了宗教特征。此外,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是民主化,这与政治民主化密切相关,不仅包括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化,还包括德育目标、途径、方法和内容的民主化。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道德教育已经演变为科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在德育过程中,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过分理性化的现象。

2道德教育的历史形态作用分析

2.1为深入分析道德教育提供了条件:

与学校道德教育相比,生活道德教育和民间道德教育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通过研究和分析道德教育的历史形态,有助于人们增进对道德教育形态的认识,追溯道德教育发展的现实和理论来源,全面阐释道德教育的内涵,为进一步分析道德教育的形态提供理论依据。比如,习惯道德教育是有趣的、有效的,也是审美的、生活化的。通过对德育形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启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4]。

2.2有助于比较现代道德教育与古代道德教育:

古代道德教育的经验性、层次性和神秘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现代道德教育正处于科学化、民主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形式和资本主义形式;尽管不同社会的道德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朝着科学、民主和世俗的方向发展[5]。中国的道德教育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道德教育从神秘、等级、经验走向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

3道德教育的现实形式

3.1间接道德教育:

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德育意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的渠道接受德育。常见的间接德育包括校园生活、校园活动、非德育课程等。其实很多学科都包含德育因素。就间接德育的意图标准而言,隐性课程德育也属于间接德育的一种形式。

3.2直接道德教育:

直接德育是指以直接方式呈现的一种德育,教育者有德育意图,受教育者也知道自己的德育形式,包括师生道德对话、主题德育活动、直接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各种科学等等。我国非常重视直接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向学习者更清楚地解释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使他们直接受益。直接道德教育是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3.3隐性课程德育:

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表现为潜移默化、无计划性、隐性和非学术性的形式。隐性课程有三个因素;首先是群体,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班级里有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二是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是权利,可以算是一个小社会。阶层内的权利差距和权利结构,都是这个小社会的一部分。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要适应班级这个小社会[6]。隐性课程的德育教育虽然广泛,但由于其隐蔽性而被忽视。

4现实德育形式的价值分析

4.1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通过分析德育的现实形式,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全面掌控德育形式,增强德育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4.2拓展教师的教育理念:

全面深入地分析德育的现实形态,有助于教师全面理解德育的内涵和概念,拓宽教学思路。教师们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将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德育活动和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

4.3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通过对德育现实形式的有效分析,有利于教师加深对德育的理解。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德育各有优势。比如直接德育,可以清晰地向学生解释德育的概念,便于学生及时吸收所学。但直接的德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过分说教,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择德育形式,预防和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形式。探究德育的形态演变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德育,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

孙凤。当代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张红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伦理的实践形式[J].社会科学家,2012,(10): 28-31。

[3]顾杰。知识分子道德教育的唯物主义范式批判?论当代德育模式的合理形式[J].管理者,2012,(24): 6-7。

[4]刘维。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王其明。人本主义德育实践的方向和形式?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杂志,2013,(12): 90-92。

[6]杨宪永。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与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