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历史老师?

对于一个痴迷历史的中学老师来说,“史上最牛……”就像一个伪命题。他觉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但不管他喜不喜欢,在网络上,“袁腾飞”已经成为“史上最好的历史老师”。

“你挂在百度视频第一条。”6月初,他接到一个留学生的电话,袁腾飞想起一周前,他曾以业余身份授课的一所私立学校曾提议将他讲课的视频片段放到优酷上。他觉得“优酷”是学校内网,就同意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出乎他的意料。学校上传了24个视频,累计点击量超过10万。经网友收集转发,与“史上最好的历史老师”相关的网页有7万多个。《袁腾飞语录》立即出版,每天更新。网友赞赏多于贬损,大多认为“上课生动睿智”。“更多这样的老师会减少中国上课睡觉的学生数量。”

但作为北京的一名高级历史教师,这种“非正常的名气”让袁腾飞倍感压力,他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工作单位和教学经历。有同事笑着叫他“牛老师”,有老师在背后说他“哗众取宠,胡说八道”。

《偷袭珍珠港》是点击量最大的片段之一。身着中山装的袁腾飞,迈着八字步,像个说书人一样解读:“我们一般说什么东西不自量力,叫蛇吞大象,日本人是蛤蟆吞恐龙,敢跟美国打。”他打响指给学生们算账。“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9倍,石油产量是25倍,汽车产量是450倍,飞机制造能力是600倍。你跟他打架,你不干?”

接下来,他甚至模拟了日本海军军令大臣长野奥萨米将军与联合舰队长官山本五十六的一段对话,分析战争的胜算。

虽然大部分讲座都是围绕教科书展开的,但袁腾飞那种充满批判、笑声和谩骂的讲课风格,足以让学生和网友会心一笑。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对历史不认真”的表现。此外,他所涉及的大部分史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都没有。崇拜者称之为“深刻”,反对者视之为“颠覆”

在这位教了14年中学历史的老师看来,他的任务其实就是普及历史知识,让这种普及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实早在视频上线之前,袁腾飞就在网上有了名气。他的几个学生在2006年初创办了百度“袁腾飞”,比“易中天”还早。他从教以来有很多“70后”到“90后”的弟子,还有培训班里北京各中学的学生。

这些学生喜欢历史是因为喜欢袁腾飞的课,他上课的细节也成为了这个酒吧里经久不衰的谈资。比如“他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一旦站起来就会讲笑话。”还有人观察,“他用粉笔写完字一定要用湿毛巾擦手,而且大部分都很整洁。而且老师的书写得干干净净,一点记号都没有,但是他能准确地告诉你重点画在哪里。”这些都算是“牛逼”的一面。

因为里面全是“袁腾飞语录”,历史课本成了这些学生高考后唯一不会处理掉的课本。

今年的一个考生直到高考前还在上袁腾飞的历史课。作为理科生,他大一之后就不用考历史了。还有一个即将进入大学学习会计的女学生,却还想报读“袁sir”的暑期班。

小文(化名)是西城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高考前一个月,她放弃了欣赏昆曲《牡丹亭》的机会,匆匆赶去袁腾飞的最后一堂课。她想报考历史系,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

但是,让小雯“爱上历史”的老师,并不认可她的选择。他告诫小文学历史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

“又一个孩子被我带坏了。”袁腾飞得知小文被历史系录取,文物与博物馆管理专业后,摇了摇头。

他自己在18年前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的时候就误入歧途了。当时的高三学生认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外语是金,数理化是白,文史哲是混混。袁腾飞选择了“黑道”。由于他生长在一个娱乐不多的时代,小时候喜欢听评书、看漫画书、看传奇故事,所以对历史很着迷。

尽管他对历史感兴趣,但他从未想过当一名历史老师。他大三的时候曾经想卖保险。直到有一天,系里的一位先生说:“你教书很有潜力。”

其实袁腾飞第一次给学生讲历史是一次很不成功的经历。大一的时候,他给一个初中历史兴趣小组讲过北京历史。第一天,他在宿舍试了几次。没想到,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一点都不喜欢听。“我当时上课很平淡,只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他们。”

大学毕业后正式成为历史老师时,袁腾飞开始在课堂上说一些北京话,“寓言式批评”也是得心应手。不过据袁腾飞班上最早的一个学生说:“每次上历史课,我们这些孩子都听这个菜鸟表演单口相声。那时候老袁的包袱水平很不成熟。有时候行李被摇了一下,观众也没有什么反应。”他每节课都会准备很多材料,但是“掌控时间的能力有点差。他常常一开口就忘了时间,然后铃声一响就大叫:‘坏了,又耽误了?’下面的学生暗自窃笑。"

然而,在第一批学生任教后,袁腾飞已经成为区里有名的优秀青年教师。他所在学校的校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浅析青年教师袁腾西的教学特点》。校长认为,一个老师是否成熟,取决于他是否清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教学生什么,怎么教。在校长看来,这个四岁的小伙子已经做到了这两点。

怎么教?袁腾飞认为,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你也必须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很多时候,老师想说的和学生想说的并不一样。”你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这种情况。

袁腾飞当老师的时候讲过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军舰沉没时,邓世昌想当烈士。他的狗咬着他的辫子,把他拖上岸。他把狗推进海里,一起死了。第一次说话,同学们也被袁腾飞感动了,感觉非常“强烈而激烈”。但是当他一直教到大约1999的时候,袁腾飞遇到了一个“新新人类”,又把故事讲了一遍。孩子们说:“哦,那只狗真可怜。”

后来他讲到林则徐和虎门销毁鸦片,说在海边挖了一个池塘,引进海水,放入石灰和鸦片,经过化学反应,残渣排入大海。我还没说完,就在讲台下大喊:“老师,林则徐不环保。”

“当时我特别震惊,不可思议。我觉得彼此不是一个星球上的动物。”袁腾飞想到学生,笑道:“后来想起来,这些孩子并不是故意捣乱。他们的年龄、心理、生活经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后来袁腾飞在课堂上不再提狗了。说到虎门销毁鸦片,他先说:“林则徐是这么做的,现在看来不环保吧?当时还挺聪明的。”这种“环保”也成了后来学生的负担。

袁腾飞发现,激发学生兴趣和参加考试并不矛盾。比如某检测中心说“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唐三彩”。这时,袁腾飞会形象地告诉学生们,“唐三彩就像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是死人用的,不是活人用的。你看电视剧《孝庄皇后》里,满人一路进中原抢了不少财宝。他们拿出来的时候都是唐三彩。这不是废话吗?谁把纸人和马当宝贝挨家挨户放?这是一个随葬品,民国的时候被农民挖出来砸碎了。真不走运。宋人觉得浪费,改做纸人纸马。”这是他的一个经验:有时候,一个小故事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袁腾飞有时候也会很失落。据最早一批学生说,有一次上课说话的人太多了。“袁sir一砸教鞭,脸冷得像冰一样,然后讲台上的教材、教案、粉笔盒都飞了起来。下面的同学沉默了很久,都在恐惧的看着。只见袁爵士又踱了几步,然后做了一件谁也没料到的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前七个字!”但当时学生们“都惊呆了,没人敢写记录,所以这首诗一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袁写完这首诗后,望着窗外,悠悠地叹道:“燕子知天鹅之志!”说完,擦掉七言绝句,继续讲课。"当铃声响起,不要回头,走开."

这些气质并不影响学生们对他的喜爱。他们觉得这是“爱的深度和责任。”

面对每一个学生,袁腾飞都会引用如松张载的那句“前车之鉴”。他认为“去圣”指的是圣贤,“绝学”指的是历史文化。有时候,他很矛盾。一方面,他担心学生学了历史以后很难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他希望能在学生中选出一两个学者,传承历史文化。

今年袁腾飞教的班里,至少有三个学生报名了历史专业。小文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的历史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让她对历史课失去了兴趣,直到遇到“袁爵士”。

“在我几乎放弃追随近10年的历史时,他把我带回了历史。”在她看来,“最好的老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