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来自斯里兰卡的大航海时代

虽然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但葡萄牙始终处于一隅。在占太平洋大部分的中国版世界地图上,葡萄牙位于欧亚大陆最西端,离中国最远。

在以陆地为主的全球世界地图上,葡萄牙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离美洲最近的欧亚大陆。这就是为什么罗卡角有一句名言“路止于斯,海始于此”。

所以葡萄牙面向大西洋,地中海贸易达不到威尼斯和热那亚,很难涉足。此外,葡萄牙人执着于绕过非洲到达亚洲,这让他们错过了美洲大陆,错过了历史上获得强国的机会,却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我们从西班牙南下,准备进入葡萄牙。还好有朋友提前告诉我,葡萄牙的高速公路没有收费站那样的栏杆,需要在加油站或者其他地方买交通卡才能再次进入计算扣费。

在进入葡萄牙之前,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显的类似自助加油的地方。停了之后,把车牌号和银行账号绑定就行了。不像从巴塞罗那到南法,还有收费站提醒你进入了法国的高速公路系统,这里连栏杆都没有,更别说边境的警察了。

就这样顺利进入葡萄牙,葡萄牙的限速和西班牙一样,最高120。但是空旷的高速公路和飞驰的汽车让你不得不加快速度。走了很长一段雾蒙蒙的山路,我们进入了暴雨区,但是速度并没有降低。我们还是开了140的高速。

因为第一次开车出国,所以没有提前想到手机信号的问题。我们进入葡萄牙后,就没有信号了。手机地图中只有蓝点在移动,但具体的道路和方向只能靠眼睛来看。

突然之间,好像回到了前智能手机时代。当时开长途车的司机至少有一张地图可以用。好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差不多,只要方向对了,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葡萄牙北部第一大城市,葡萄牙第三大城市布拉加,看起来和布拉格很像,但至少葡萄牙没人会把它们搞混。原本破败的城市在暴雨中更加破败。绕着市区转了几圈,还是没有停车位,我们干脆一气之下离开这里,直奔波尔图。毕竟,在暴雨中下车步行不是一个好主意。

葡萄牙的波尔图和法国的波尔多总是令人困惑的名字。它们都是港口,也生产葡萄酒。我进入波尔图时没有暴雨。在市中心住下后,我准备第二天好好游览一番。

波尔图建在山坡上,市内道路复杂曲折。刚拿到驾照没多久,最后卡在山坡上,进退两难。无奈之下,我只能红着脸尴尬的盯着,转身找了个出租车司机,把车倒上山。

停好车后,我沿着波尔图河散步。两边的建筑被太阳暴晒,有些丝绸被磨破了,显出一种沧桑的感觉。在波尔图老城区,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还在营业的酒庄,于是我们坐下来品尝波尔图的红酒。

但酒的甜就像果汁,难以下咽,只好放弃买几瓶带回去的打算。没有导航,从波尔图市中心到里斯本只能靠口型问路。我们用西班牙语,对方听得懂,但我们只能用葡萄牙语回答,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听懂。通过这次无障碍对话,我知道了大致路线。

开了很久的车后,我们决定试试国道。毕竟这里风景更好。天气还是阴雨连绵,国道上的交通比起车辆稀少的高速简直拥堵不堪。双向单向车道根本无法超车,前面又有很多大货车在走,只能放慢速度,在阴雨天气里看看葡萄牙的乡村风光。

就这样,我们到达里斯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接待我们的朋友只知道大概的地址,手机却无法获取路线。我们只能盯着手机里GPS的小蓝点,往城市的大致方向走是可行的,但是一旦进入市中心的复杂路线就基本没用了。

我们在黑暗中行走,所以我们上了瓦斯科·达·伽马桥,这是葡萄牙最著名的桥。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欧洲第一座长桥。我们在桥上开了大概半个小时,无处可逃的感觉突然袭来,比密室幽闭的感觉还要可怕。在我终于下桥的那一刻,我发誓再也不上桥了。

虽然从这座桥返回后,我们终于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更近了,但我宁愿绕过里斯本市区,从25桥(Ponte 25 de Abril)过去。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见到了接待我们的人,和一些新朋友一起吃了里斯本著名的烤乳猪,一起过了新年。

我们住在一个朋友提供的酒店,酒店位于里斯本外半小时车程的一个乡村小镇,离卡斯卡伊斯不远。第二天,我去了卡斯卡伊斯小镇,感受大西洋汹涌的海浪。

沿着海边,我们到了欧亚大陆的最西端,公路到达了罗卡角。海风猛烈,零星有一些亚洲游客,阴沉的天气和枯死的植物让罗卡角的那几句话,没有留下任何浪漫的联系。大概是中国的人对“天涯海角”这类不真诚的东西很痴迷,所以才会对天涯海角、最遥远的尽头这类地方很着迷。

朋友告诉我们,里斯本的雨很少,恰好赶上了难得的阴雨天气。雨天和晴天的时候,我们在里斯本闲逛。辛特拉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古镇,在大雨中沿着石头铺成的山路去辛特拉宫是另一种体验。新年的第一天无疑是封闭的,世界并不总是开放欢迎游客。

相反,里斯本老城区狭窄多石的道路,加上对交通规则毫无概念的葡萄牙人,是司机们的噩梦。沿着太浩河入海口往市区走,贝伦塔、发现者纪念碑、最著名的蛋挞店是里斯本给人留下的相对较好的印象。

停留几天后,我们于4月25日离开大桥,向东北方向行驶,从巴达霍斯进入西班牙,最后在马德里休息两天,然后从萨拉戈萨返回巴塞罗那。

紧凑的日程安排是这次跨界之旅的一个心得。其实任何时候,我们总是在前半段浪费时间,及时行乐,而在后半段,我们希望抓住时间,迎头赶上。如果站着要30分钟,不解要40分钟,为什么不把时间平均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