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吐蕃王朝(7-9世纪)
“唐卡”一词最早的史料是写于公元12世纪左右的藏文经典《巴谢》,其中对散叶寺的建筑是这样描述的:“一切造像皆与密成之论相合。有七十九尊雕像,十四幅经济部继承的画像,一千零二根柱子,三十六个大门,四十二个小门,六架梯子,八口钟,三幅大缎唐卡……”书中提到的“三大缎唐卡”,为我们提供了“唐卡”出现的文字依据。
割据时期(10 ~ 65438+3世纪初)
吐蕃王朝末期,公元838年,第四十二代扎普兰达马开展灭佛运动,几乎彻底摧毁了佛教文化。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陷入了长达400多年的支离破碎的分治时期。据《布顿佛教史》记载,“朗达玛佛教消亡70年后,佛教复兴”,史称藏传佛教“后兴盛期”。自西藏后洪时期开始,独立画像唐卡开始流行,一路走来,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萨迦时期(13~14世纪)
在这一时期,唐卡在艺术特色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产生了红底金线的马唐,金银底金线的社堂,尤其是黑底金线的唐娜。品种上,除了画唐卡,还有刺绣、缫丝、织锦、珠绣的唐卡。与此同时,西藏绘画史上最早的画派——吴起岗巴画派诞生了。
帕姆朱巴时期(15~16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表现是各种画派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棉塘、秦泽和嘎赤。从地理上看,它遍布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还影响到蒙古、中原等地,时间跨度超过600年,延续至今。
甘丹坡张时期(17~19世纪)
在此期间,五世达赖喇嘛主持了布达拉宫的重建和扩建。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召集了来自全藏区的66位画家和300位普通画家,历时十余年完成。不仅在布达拉宫的墙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画面,而且数万幅唐卡遍布青藏高原,唐卡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接下来,我们邀请朋友们来欣赏一组尼泊尔新瓦力学派编号为138-282431的宝藏账号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