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的历史渊源

寿山石雕的起源是由考古发现和考证逐步推进的。到目前为止,寿山出土的最古老的石雕文物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1954年,福州仓山区桃花福建师范大学旧址发现一座南朝墓葬,出土一只石猪。高1.1厘米,长6.4厘米,呈平卧状。它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龄石雕刻而成,线条和刀切简单,造型粗糙。在1956之后的近十年里,福州十五座六朝墓出土了类似的寿山石猪崽。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峰山遗址发掘了一座南朝墓,也出土了一对类似的石猪。同时出土了一块“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砖。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可以证明寿山的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150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融合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和西方艺术的长处,促进了雕刻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薄意、浮雕和高浮雕的结合,以及通雕、镂空雕、银嵌等新技术的发展。清代是寿山石雕的繁荣时期。据史料记载,寿山石雕在雍正年间被纳入政府征税范围。雕刻艺术以材料为基础,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和玉石镶嵌在各种器皿上。印章的纽扣更加精美多样,在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链刻等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珍贵印章”就是用一块田黄雕成的三枚印章,用两条链子连在一起!技艺高超,堪称国宝。

到了明代,寿山石的纽扣装饰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塑家在继承古玉印、铜印等钮扣装饰的基础上,取得了钮扣印刷艺术的极高造诣和独特风格,寿山石印成为文人墨客的喜爱和珍藏。由于石钮的出现,寿山石雕技艺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刀具、握刀、运刀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石像主要是用肩上扛着木柄的长刀雕刻,刀的方向比较直。对于小型密封按钮,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刀演变成了手凿刀和修刀,完全由手掌握,像笔一样搬运。刀法刚柔并济,流畅顺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