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左唐宗真的在太平军营投过票吗?

在我看来,历史上关于左“试图投太平军”的传说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也是不充分的,理由如下。

第一,这个传说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没有确凿可信的史实证明。为了考察这个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我查阅了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包括一些论文、史书甚至文学作品。现按以下时间顺序排列相关账户,便于分析。

清末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家在他的《新湖南》一书中说:“湖南人和胡(林翼)、左()一样,都不是奢靡的思想家。”左临终前曾对家人说:‘错了就是买卖。那一天,许多老朋友的孩子都会听到这句话。"

1906-1908年期间,小说家黄孝培写了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中写道:“洪天王进武昌时,曾写信给天王,劝他不要当外教。洪天王看到他不懂人种,也不知道君民同等重要,就没怎么理会。他渴望给弘王写信,他很受器重,所以很多人都聘请他,他却不愿意出去。见到弘王没有任何意义,他也不开心。他暗自想到,他想成为胡元氏里的柳荫,但他忍不了多久。顺着金的思路,王蒙曾经辅佐过苻坚,所以下定了决心。他先受张之命,为谋士。后被项聘为使。”

民国时期,1914,日本学者道野君山所著《清史全编》出版,其中写道:“据长沙人说,洪王包围长沙时,有一个人穿着衣服和鞋子,与国王商议攻守和建国之策。天王不能用,夜逃。湖南人想绑定这个建议后,因为不知道名字,就上床了。不过,在晚清出版的书中,有一本书叫《支那》,因为这个人就是左,他劝弘王抛弃上帝耶稣,去崇奉儒家。判断左的人品是不假的。”1947年,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撰写的《中国近代史》(第一卷),沿袭并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并写道:“据更可信的传说,太平军包围长沙时,左曾去见洪秀全,共商攻守和立国之策,劝其放弃上帝耶稣,崇奉儒教。秀全不听,唐宗夜逃。”

更近一些,在1962,香港金梦书店出版了简又文写的《太平天国全史》。在第七章的一则注释中,也引用了上述传说,写道:“相传左初受挫折,曾试图加入太平军,力劝其不要宣扬神的宗教,不要为了笼络人心而破坏儒教和佛教。但洪、杨一立立国的源头和基础是新教,不能先自废,不听。左要走,卒为清廷效力。”

综合分析以上记述,仔细斟酌,不难看出(1)左“试图投太平军”的说法,在太平军围困长沙时并不存在,从那时起直到左去世的20多年间更是闻所未闻。甚至在左去世近30年后,也未被提及,但在本世纪初,也就是清末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出现。这显然与当时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密切相关,即反清政治斗争的需要促使革命宣传者呼唤历史的死者,改变古人的服饰,以动员民众。(2)各种记述来源相同,即仅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相关传说,无原始文献记载佐证。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上面的描写,不仅在内容上,在语言和文字上都有相似的痕迹。(3)从各种记载的演变过程来看,这种说法也是不可信的。杨玉林的记述只说左有“过激思想”,而从叙述文字来看,这种“过激思想”还是发生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左翼势力壮大的时候,而不是在其羽翼未丰的初期,也就是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时候,并没有在行动上看到。黄小培的记述可以说,左唐宗最早谒见洪秀全,不过是文学作品,地点是武昌,时间也是1853开头。虚构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知道,太平军于1853 65438+10月12攻陷武昌,2月9日沿江弃城,而左早在1852 65438+10月8日就进入长沙张良集幕府。根据“长沙人”的传说,道野君山的记述并没有具体说明与洪秀全一起的谒见者是谁。他还从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清宣传材料中推断出左是的人。范文澜的叙述,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上,都明显是基于道野君山所说的,所以同样难以信以为真,并不“更可信”。至于简牍的注解,只是记录传说供参考,他自己也不信。

第二,这个传说不符合左一贯的思想立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左生活在内忧外患的封建末世,接受了长期的封建教育。他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朱成理学的影响,属于历史上常见的地主阶级爱国者阶层。这些人物的共同个性是:坚决反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略和压迫,而国内人民的反政府起义和暴力东4往往采取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所谓“安抚”)或使用武力坚决镇压(所谓“镇压”)的方法。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少年左就在一首诗中表白了自己:“先学,拜礼,聚城。范围确实超出范围,催利求真”;“四不遵率,三倍必横,...取道而屈于儒,防其不诚。”严格按照儒家的伦理来约束自己。那时候他才21岁。1835中,他在另一篇试卷中写道:“物不逾子、臣、兄、友之经典,而以画总守。”忠于君主,以礼为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虽然他接触现实,了解民生疾苦,对农民的处境有所同情,但他从根本上厌恶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对农民的暴力起义感到不安。甚至他强烈的爱国思想也与以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思想紧密结合。鸦片战争期间,他强烈反对外敌侵略,怕“朱荣狡猾欠考虑,没有纪律性”;他还深感“尽管国威屡遭挫折,大陆汉奸犹在”,反对“汉奸”聚为“匪”。他曾多次说过:“世上无一物,亦无一物,亦无一物之人。”其实他是在期待自己是一个“会办事的人”。在他尚未发迹的时期,他经常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葛亮”,即把自己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以显示他的野心。诸葛亮在卧龙岗闲着,耕田,等刘备参观草堂,出门治国。十分自负的左也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1851年(咸丰元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湖南实行戒严。左很关心时局,给在贵州工作的好友胡林翼(时任黎平知府)回信,共商对抗镇压起义的策略。他提出“治贼不易,练团不易”的方针。如果剧中盗贼横行,又急着防范镇压,宜用团战,而不是用碉堡”;他还说:“如果附近的贼巢把村民都做成碉堡,官员们给他们费用来推广,官兵们就像碉堡一样扎营,逐渐接近贼巢。贼知我必围,必扑,贼为客,我为主。”1852年,太平军挺进湖南,势如破竹,逼迫长沙被围。左见事急,即于中秋节后,逼其家人避难于湘阴东山白水洞,而“盖屋于毛之上,以自保”;袖手旁观一边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一边准备下山。果然,不到10天,在湖南巡抚张的一再邀请和催促下,投入巡抚幕府,开始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因此,左“试图投太平军”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左思想发展的逻辑,他不具备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思想基础。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几部左传记都没有采用这种说法。比如杨写的《左评点》。他在一个笔记中列举了本文上面提到的几个传说后,写道:“根据上面的记载,并不充分,所以我们就不取了。”王天颁赠《左评点》还在一则注释中说:“有记载说,左去长沙见洪秀全,谈了方略。这种说法与左的思想立场和有关史实完全不符,不可信。”

第三,这个传说也与太平军围攻长沙和左将张放入幕府的时间表相矛盾。据明确的史料记载,萧朝贵率领原太平军队伍到达长沙的时间为1852年9月11日(咸丰七月二十八日);洪秀全、杨率领太平军主力到达长沙的时间为10+03(九月初一);石达开不在肖朝贵带领的前队,是否与洪、杨同行,没有详细记载。电视剧《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想把左介绍给洪,左其实也见过杨,姑且这么说吧。而左呢?萧朝贵率太平军前队攻打长沙时,正与郭松涛等人在湘阴东山白水洞办避难,农历中秋节(阳历九月二十八)后,全家在此避难。洪秀全、杨等人率领太平军到长沙城下时,已经在五天前,即10年10月8日(8月25日)进入长沙,进入张幕府,取得张的充分信任,“让其办理军务”,“画卫于区”。无法想象,在洪秀全等人尚未抵达长沙时,左已在长沙私下拜访洪秀全或石达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左进入了张幕府,并被委以重任。战事紧急,城门紧闭时,他会偷偷出城,私下拜访洪秀全或石达开,为之出谋划策!基于以上,我认为,左试图投太平军而拜会洪秀全或石达开的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现实,不能采信。

最后可以补充和讨论的是,前述传说的出现,除了辛亥革命时期反清政治宣传的需要,也可能与当时的捕风捉影有关。考证王闿运的《向君志》是这样一段:太平军奇袭,到了长沙城下,一般人没想到是太平军,以为是官方援军,就导致了下面的情况:“萧朝贵在城南设帘,有杨胜,误以为是高官,上去出谋划策,朝觐。俄罗斯教练正在接近,怪物问,“谁?”晁盖说:“这个年轻人是个告密者。”胜觉,卧幕后,走山。“在这里,确实有湖南的学者到太平军营来出谋划策。然而,是,而不是左,给了观众和提供建议。观众是肖朝贵,而不是电视剧《太平天国》里的洪秀全或石达开。而且,杨胜在“献计献策”之前,误以为清军“到了官位”,而没有主动投靠太平军。后人也有可能据此捕风捉影,广而告之,添油加醋,解读为左“尝太平军”的传说,因为这也是社会生活中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