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代表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分别是什么?

如下所示:

1,老子(传说前约600年——前约470年):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自强不息,静而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关于他的身世,没有确切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第一,他说老子姓李名儿,是楚国古县李湘曲仁里(今河南陆毅)人。

曾任周守藏室史。因为看到了周德日的没落,退守西方,不知如何是好。第二,老子是老莱子;第三,泰李密是老子。后人对这些说法看法不一,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

2.庄子(公元前369-286年):庄铭周,字修,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雪莉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我一生只做过地方漆园官员,我不应该被楚威王雇佣,因为我崇尚自由。他主张尊重自然,逍遥自在,“独与天地之灵互动,而不慕万物”。他的代表作是《庄子》。

3.列子:战国早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妙公同时代。他的学术以黄老为基础,主张“固本、清虚无为”(汉代学者刘翔宇)、“重虚”、“重义”。现存《列子》八种,是东晋张展所编。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居是继老子之后道教的重要代表。提倡“重视自己的生命”、“重视自己”、“为我而做”,其名言是:“少一分,则利天下,不可同;明知道满世界都是衣服,我不拿。大家不亏一分钱,大家对世界不好,世界就被统治了。”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尚波的夏紫同时代,但不及孔子,曾要求向夏紫和墨子学习。现存《文子》十二部,汉代以后一度被认为是伪书。但在1973河北定县40多座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迹,因此无疑可以确认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田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又名陈清,齐国宗室。他曾在嵇手下讲学,因口才好,人称“天口篇”。他崇尚“高洁”、“过客”、“明辨”、“公道”的作品已经失传。

7.沈导(约公元前395 ~公元前315):战国时赵人。早年,他学习了黄老的艺术。曾在齐国稷下讲学,享有盛誉,后离开齐国前往韩国。提倡“从众”、“尊法”、“重势”,《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申子文共有42篇,列为法家,现存仅有7篇。他的名言是:“智者不足以服众,势者足以欺。”

8.宋硕(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91年):宋朝人,主张“崇尚节俭”、“不战”、“离别”。宋子有十八首,今已失传,仅存一辑。

9.殷闻(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是齐国人。反对诸侯之间的吞并战争。认为“道”即“气”,明确提出了本质论。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他想法和宋硕差不多。有一卷《尹文子》。

10,郭观子:战国末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以郭为冠”(《汉书?伊文志),故名管子。郭观子是赵国大将庞宪的老师。庞宪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了郭艳。《太平御览》记载,冯谖在赵国扬名后,郭观子怕庞桓举荐自己,就和庞桓断绝了关系。

其代表作《管子》是战国末期黄的一部重要著作。

11,司马谈(?-前110):司马迁的父亲出生于西汉夏阳,汉武帝当时是太史令。他的代表作是《六经要论》,其中他首次提出了道家的名称。

12、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室,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子李,晚年被控谋反,被迫自杀。刘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与其他诸侯不同,他致力于治国安邦,著书立说。而他爱贤,尊贤下士,最后与众宾客写下了一部包罗万象的道家巨著——《淮南子》。此外,刘安和他的弟子发明了豆腐,用蛋壳做了最早的热气球实验。

13、嵇康(224-263,我说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乔县罗先人。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作家。

清初和清末,阮籍等竹林名士倡导玄学新风,主张“名人教越多,自然越多”和“明辨贵贱,明事理”,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曾经娶过曹操的曾孙女,在曹魏的中学当医生,被世人称为季中三。后来,他因冒犯钟会并诬陷钟会而被司马昭处死。

14,王弼,三国时期出生。言和和王弼在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变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中王弼的贡献较大。他强调体用之分,倡导“贵无”精神,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易经》进行诠释,使《易经》的研究方向走向了纯玄学,使中国《易经》史走向了新的局面。

15、郭象(约252 ~ 312):中国西晋玄学家。子紫轩,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作为一个好老子和健谈的人,他以《庄子注》而闻名。他继承了湘绣的一些观点,反对无中生有的观点,主张“个体化”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立互因”的关系,只要各行其道,就能达到理想的“玄明之境”。

除了上述著名的道教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从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一直被视为道家人物。

道教主要著作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和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标志性著作,共分81两章,五千字。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把他的主题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最受欢迎的书是王必本。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发现了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和北大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老子》的年代,该书至少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称《南国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其弟子和后世学者以“天道”为主题所作。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文52篇,而郭目前的著作只有33篇。

书中“颜是外延,同义反复是道理,寓言是广度”。汪洋恣意无端的变化,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艺都有很大的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四部失传古籍,分别是经典、十六经、称重、道元。原抄于《老子》第二版同一卷上。

许多学者认为它是黄帝四经,与《道德经》并称为黄家的二经。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如何在道的基础上保证国家的富强。

4.《管子》: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 ~ 221)至秦汉时期,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法家、儒道、阴阳、名家、军事家、农民的观点。刘向把它列为汉代文学艺术史上的道教著作,当时有86篇,现在是真正的书。

5.《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公元前221年左右)秦国宰相吕不韦集体编撰,又名《吕兰》。

内容庞杂,包括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但实际上主要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各种学说,服务于现实社会。《吕氏春秋》中的名言:“天下为众人之天下。”

6、《管子》:先秦道家和军事著作,《韩曙?《易·文志》的作者是“楚人”。

这本书和其他黄的书一样,都是以黄老刑为名,也具有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在内的百家争鸣的特点。另外,《管子》记载了战国末期庞宪率军大败燕军的战斗,因此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7.文子:又名宣彤真镜,是老子弟子文子传下来的,主要是解释老子的话,阐述老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道家的道论。同时采纳了百家之言,也吸收了儒家的仁义道德。

前人认为此版是汉唐间的伪书,或者是西汉末年《淮南子》著作的摹本。但在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一部文子残卷,证实了《文子》是西汉先秦时期的古籍。

8.《淮南子》:又名《淮南子》,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李商、苏飞、吴蓓所撰。

《汉书·文艺志》将《淮南子》列为杂家。该书实际上是汉初黄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百家学说的一部力作。《淮南子》名言:“古有分,故民禁,故不可骄;法国礼仪,所以国王是被禁止的,所以没有好的判断。”

9.《列子》:又名《徐冲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书籍。《列子》八卷载于汉书《艺文志》,今有八篇,为东晋张展所编。其中有《黄帝漫游》、《愚公彝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100多个寓言,有趣而有意义,发人深省。

10,尹福京:又名黄帝尹福京。作者和写作日期不详。黄帝以伪装之名。北朝拓跋卫时期写了一本书,书分上中下三部。这本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军事科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