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在家电的研究上可能赢了,美的已经落后格力了。

2012之前,我国家电基础技术缺乏,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处于导入期,但质量普遍不佳。

现象:94年格力空调出口罗马,东西像拖拉机一样被餐厅老板吐槽。朱江洪拆开空调,发现一个松散的海绵在叶片上飘动。自此,格力开始了全面的质量整改。

2002年,从日本引进技术失败,我们下定决心直接成立格力的三个研究所。奠定了格力科技的基础。

显然,格力有很强的技术基因。

美的的成长路径基本是通过快速复制实现的。最早的风扇和空调都是从现有生产线上收购和优化的。

何享健总结美的技术之路:“通过引进、吸收、消化、提高的科技创新之路,是美的选择之路。”1996年,美的范畴已经扩大到200个。

可见美的同心扩张基因是强大的。

1985有用户向海尔反映,该厂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张瑞敏发现仓库里还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于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违背“常识”的决定:召开全体员工现场会,当众将76台冰箱全部砸烂,生产的员工亲自出马。

那个物资短缺时代的76台冰箱和这个时代砸的76辆车没有太大区别。

海尔抓住“引进来”的机会,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制造冰箱。但与其他企业不同,海尔不仅要造冰箱,还要造品牌。海尔的品牌意识比较强。从1999年开始国际化布局。

当年科龙也很强(2000年以前荣盛冰箱质量全国最好),春兰也很强。可惜前者因为经营问题输了,后者因为对焦问题输了(上了车),几乎没有存在感。

现阶段各大家电厂商还处于扩张期,所以资金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所以这是一个比拼运营效率的时代。

没有这些支持,现阶段很难取得胜利。

此时,苏宁(淡季赚钱,旺季提货)和国美是家电厂商的主要渠道。

在此期间,美的通过大并购大幅提升了市场份额。通过与苏宁国美的合作,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大大提高了规模效应。但是管理粗放,公司的经营效率低下。直到12,方洪波才开始了T+3改革。

现阶段格力空调在同等人数下制冷效果最好。格力凭借前一阶段建立的技术优势,在盈利能力上脱颖而出。有了技术支持,格力有信心自建线下门店,打造绕过国美苏宁,不受制于人的售后体系。

同时,格力采取压经销商拿货返利的模式,在淡季收钱,熨平夏季飙升的成本。格力消灭了库存,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库存风险只是从格力转移给了经销商,遇到天灾人祸会有库存受损的风险。经销商如果没有很好的预测下游需求,很容易出现经营亏损,比如疫情),董明珠功不可没。

但压货模式只适用于需求时间集中的产品。对于其他需求不确定的产品,不具有灵活性。所以这也限制了格力拓展品类的能力。但经营效率还是高于美的和海尔。

现阶段,海尔不断向海外布局,收购R&D中心和品牌。通过组织变革,海尔形成了扁平化的企业管理结构。员工直接响应用户的需求。

但技术资源整合较弱,机构过多阻碍了一定的运营效率。2000年以前是全球霸主的海尔暂时落后了。这期间海尔的毛利率和前两家差不多,但是体现在三项费用上,销售费用率高于管理费用率。

2012双十一诞生,意味着电商经济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商务的演进,精准营销已经成为行业知识。原来空调只需要控温,冰箱只需要制冷,洗衣机只需要干净。但是现在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小家电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家居需求需要定制来满足。

土豪需要卡萨丁等家电,奢华家装的风格很契合;年轻人需要各种价格和功能的小家电,让生活更方便。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强大的品牌和多需求响应能力。

美的15 T+3改革,一句话,说明用户下单后反应快。消除技术迭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库存损失。通过此次改革,美的实现了全品类快速扩张所需的组织架构变革。为打入线上渠道奠定了基础。

随着前一阶段海尔海外R&D团队的建立(尤其是在卡萨帝),海尔的技术短板终于补上了。2005年,张瑞敏提出了“一人一人”的模式。2013年,海尔正式实施人单一体化。组织变革符合海尔的全球化战略,能够应对全球越来越多的新兴需求。一人一人的模式下,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用户的。为了达到0,库存是按需可用的。海尔线上线下渠道齐头并进。

同时,在全球分销的战略下,海尔的品牌在品牌本土化方面优势突出,在各国都有市场份额领先的本土品牌。比如美国的GE。

格力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架构和渠道变革。18推出的大宋就是一次个性化应对的尝试。但客观来说,组织架构在拓展品类上有劣势,适应线上渠道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就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家电行业的技术还是基础,没有技术是不行的。而只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可能会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落后。海尔的全球品牌布局已经初具规模,下一阶段需要有效整合和享受集团的资源。

未来一定是家电品类扩大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智能化的进化趋势。在这个阶段,除了考验家电企业的传统家电技术,信息化、芯片、软件能力都将成为考察的对象。行业玩家和互联网半导体信息企业之间会有大量的合作和竞争。当前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受到新力量的冲击。

隐隐约约,大头的增长空间会跟随房地产周期的波动,而智能家居目前的渗透率只有5%,可能以20%的增速取代传统家电,而适合年轻一代懒人的小家电目前渗透率不到30%。小家电可以买很多件,很可能有20%以上的年化增长率。

从国内来看,由于我国乡镇人口庞大,乡镇家电数量与国外相比严重不足,所以家电下乡也是一个增长轨迹。

整体来看,存量增速应该在中等收入增速的6%左右。而产品智能服务的突破,可能会带来阶段性的爆发式新需求。

我们可以和消费电子行业做个比较。目前家电智能化进程仅处于初级阶段,20%以上的增速可期。未来10年,按照5%的渗透率,贡献增长率可能从1%提高到6%。预计对应未来20年12%增速的中枢水平。这条赛道可能被低估了。

后房地产周期属性。能监测房产数据(提前几个月);

家电出货量(1月提前);

家用电器数量(长期空间计算);

股价和销售利润基本同向;

城镇家用电器数量接近饱和,农村仍有提升空间;

国家统计局竣工面积(提前几个月)看房企自行申报,有一定口径误差;

退而求其次,采用数据误差较小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

卖家电挣钱。

大型家电用户需求点排名:

1,品牌(长期竞争的结果,用户购买的第一考虑);

2、质量、售后(家电是耐用品,技术和售后是基础,售后靠当地服务体系建设);

3.价格(同质化很突出,个性化后只要价格公道就不是特别重要)。

大金中央空调的质量确实不错,所以在这个品类还是站稳了脚跟。这也是大金在中央空调领域有针对性的需求满足能力。

技术和售后是公司的根本,意味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下限,品牌是市场份额的关键。

另外,鉴于行业产品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的演变。

行业核心竞争力如下:

1,品牌

2.扩展类别的能力

3.技术

4.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

传统家电增速放缓,行业结构性机会在于智能化、个性化响应、品牌强势的企业。

海尔的全球化和智能家居布局潜力巨大。尤其是全球品牌的本土化布局,更是遥遥领先于格力和美的。这就是OBM和OEM在10上的差距。同时,报告期内海尔2097.3亿的营收对应200多亿的商誉扩张应该没有风险。

美的在格力和海尔各有所长,作为一个滑头,应该活得好好的。

格力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因为技术基础好,下限很好。既然组织架构改革其实没那么难(如果董明珠不阻碍的话),那么改进的空间很大,期待改革成功。

海尔品牌领先,区域布局领先;

美的渠道品类领先;

格力技术领先。

需求放缓,结构性需求突出;

同质化产品供过于求。不突破新的领域,价格战就有效。

上游:化工塑料、有色金属(跟随经济周期)、芯片、软件;

下游:电商、大卖场、经销商。

未来结构性增长方向在于:

1,智能;

2.个性化的品类拓展。

3.全球化和区域扩张

而这两个方向。海尔目前领先,美的紧随其后,格力暂时落后。海尔十几年全球化打造的护城河,不是一次会议就能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