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壮族实际上属于汉族。发生了什么事?
壮族起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中记载的“Xi瓯”和“骆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居住在南方,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至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至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中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Xi瓯”和“骆越”是壮族最直接的祖先。
先秦时期,有一个叫百越的民族广泛分布在中国从长江中下游以南到东南沿海地区。今天位于两广的Xi瓯、珞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仍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魏图穗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在岳城岭一带,他遭到了瓯人的强烈抵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石鲁引兵开陵区,缴粮运兵。此后,秦军打败了Xi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和象山三县,正式将该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此时的Xi瓯人和骆越人已经使用青铜和铁器,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瓯人,在首领伊的带领下,利用熟悉的丛林和山地作战,能够数年应对数十万,逼得“迷惑三年”,说明瓯人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能够有效运转,已经进入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
当时,为了保证南征岭南的军事后勤供应,挫败瓯人的抵抗,秦始皇还派鲁健在桂东北修筑“灵渠”,连接湘、澧水。灵渠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武陵南北的交通,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秦朝统一岭南后,大量汉人迁居岭南,与越人杂居。从此瓯人和越人与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对岭南西部越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的土著被称为“五胡”、“黎”、“辽”或“”,他们是欧、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许多富裕的家庭为了避免混乱而搬到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封建主义的发展。
受其影响,居住在岭南的大姓贵族廖立一直称霸全国,产生了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一些“优于乡歌”的“大姓”。如高梁合浦冼氏、钦州合浦宁氏、贵州李氏、高梁黄氏等,都是这一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姓氏。
他们拥有“千里之地,万余奴婢之人,聚宝之地”的财富。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大量贫困甚至是“父子俩世代为奴”的普通劳动者。
先是秦汉以来高梁地区最流行的姓氏。南朝梁大同初年,冼夫人嫁给了,这是一个南迁的汉族家庭,高亮是太守,拥有65,438+万部落。她从小聪慧睿智,足智多谋,又能安抚民心,编出了一系列南迁的百越、汉族移民。隋朝时,她被隋文帝赏赐,封为郡主。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唐五代时,壮族先民仍称李、辽、乌胡(乌乌),但也有以地域或族名命名的族名,如西原蛮、黄东蛮、弄东蛮或东莽等。宋代以后,壮族称谓出现了“碰撞”、“铺土”、“土人”等新变化。元明以后,受辱翻译成“夷”,还有人自称庄、农、郎、屠、沙。
这些称谓本来是地域性的,但到了明清时期,广西、粤西地区广泛出现了“壮”的称谓,成为壮族最常见的民族称谓。1952统一为“通”(强音)。1965被改写为“庄”。
扩展数据
壮族人擅长唱歌。右江地区叫“欢”,左江地区叫“诗”,桂北地区叫“比”、“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正规的民谣,叫歌圩。歌会的日期因地而异。农历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一万多人参加了大山歌会。
内容有歌、乞歌、激情歌、对仗歌、客套歌、推歌、碟歌、换歌、离别歌、情歌、送别歌等等。被称为“歌唱仙女”的刘三姐,是歌唱家的典型代表。歌会期间,还会举行男女互抛绣球、“摸蛋”等娱乐活动。在此期间,家庭吃五色糯米饭。
云南文山也唱壮剧,开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次稻(即一季),三月初三是备耕的时候。葛伟是为春耕做物质和精神准备。吃五色米五色蛋,就是祝五谷丰登。
唐代有壮族的舞蹈,如唐唐舞,以米为内容,配以打击乐器。宋代有钢管舞、茶事舞、钓虾舞、春牛舞。男舞苍劲有力,女舞婀娜多姿。这种舞蹈流传至今。在汉剧的影响下,清代前后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教师剧、木偶戏;另一种是以民间歌舞为主的音乐剧。壮剧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等地的“北方壮剧”。它是在云南戏曲的影响下,在民间说唱艺术“板凳戏”的基础上,吸收了云南戏曲的唱腔而形成的。伴奏乐器有壮族的马鼓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于清溪、德保两代的“南芦庄戏”,是以艾玛土戏为基础,受彝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唱唱结合的剧种。彝剧的伴奏乐器除了马鼓胡、胡胡外,还有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鼓、钹等。
许歌
许歌在壮族地区很受欢迎。各地的集市时期不尽相同,但一般以春秋两季最为繁盛。春天是春节后的一段多时间,是正月初四或者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十六等。秋天是中秋节之后的一个多时期,比如八月十五日或者九月九日十月十日。
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会,频繁而常见。正规的歌会一般一年举办三两次,大的有几万人参加,小的有一两千人。不定期的歌会一般都比较小,30到50人,10到20人。博览会上唱的歌,主要是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理想的追求。
其内容一般是见面歌、邀约歌、碟歌、新歌、情歌、誓言歌、送别歌等等。葛伟一般持续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会的除了年轻人,还有中青年。老人和孩子主要是“观战”,欣赏和判断。一些老歌手参加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年轻人当顾问。
歌会很热闹。除了年轻人唱歌,还有歌手和商人。各种日用品,丝织品,食品糕点,鸡鸭鱼肉蔬菜应有尽有。事实上,葛伟也有公平的性质。
歌唱聚会/聚会
歌会不同于许歌,可能源自许歌。演唱会的时长不一定,只要有必要,随时都可以开。参加这场音乐会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三二十人不等。
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是表达壮族人民改变社会和生活的思想激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其内容一般从开场曲开始,再到献歌、竞歌、评歌、和声、学歌、团结歌等。一般来说,参加音乐会的都是成年人,他们对时政有一定的了解。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壮族地区的大部分县都有不同时期的铜鼓出土。铜鼓的种类和大小很多。鼓面平整,鼓身中空无底,饰有各种花纹。历史上,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属于战国时期的广西田东县郭盖岭出土的铜鼓和属于西汉时期的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铜鼓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壮锦是壮族著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由棉纱和五色天鹅绒制成,图案独特,经久耐用。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有壮锦生产的记载。到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布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服装需求和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建国后,壮锦得到了新的发展,图案、花样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靠垫、沙发布、窗帘等。目前,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壮族拳术不仅在壮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是壮族特有的习俗。比如明朝,男孩长到十几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酋长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提倡习武。每年冬闲时节,庄乡各村都聘请师傅传授武术。这种习俗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如今,壮乡传统武术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百度百科-壮族
百度百科-壮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