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评剧四大名角是谁?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民族戏剧。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剧也进行了改革,戏剧表演范围的扩大和演员的迅速崛起是变化的显著标志。
评剧的艺术特征越来越鲜明:善唱、吐字清晰、唱得简单轻松、唱得清晰。它表现了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具有亲切的民间气息,形式活泼自由,深受群众喜爱。
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杨香草(左一)。
“奉天落子”的发展阶段在评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发源地沈阳自然有着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少云、华淑兰、肖俊庭、辛艳玲等从沈阳一跃而起,红遍全国。他们被称为“沈阳四大说书人”,连“韩、华、萧玉”三大评书流派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韩少云和她的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河北省山海关人。九岁入“三合一班”(京、平、邦一),专事戏剧评点。1951,成为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戏剧评估组主任。师从评剧前辈、金等。初入道馆,深受白和采莲的艺术风格影响,对连俊和的艺术也十分推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主演的话剧《小女婿》风靡全国。
华淑兰在评剧《茶瓶计划》中饰演春红。
韩少云的声音丰富多彩。她在继承传统戏曲唱腔节目的基础上,创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淌”鞠萍音乐的经典唱段——第一段唱段“河水在流淌还是在哗哗地响?”她借鉴了传统戏剧《花为媒》,并加以改造。前半句出现了小波的感觉,后半句出现了起伏的旋律,很美很美。第二句“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弯”,用了两个“或”,然后在“弯”字后修饰了一个小腔,说明杨香草既有影子还在的感觉,又有“风景还在”的痛苦复杂的心情。第三句“那天草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曲调简单,寓意深刻。这种感觉让她回想起几天前在同一个地方与田弟兄的愉快会面。第四句“满天彩霞,太阳下山”,也是借用了唱法。既有东北民间小调的地方韵味,又形成了一套新的唱腔。
韩少云的唱法有“字正腔清、腔正腔直”三大绝活,再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和与众不同的“细腻”下颌音,使他的唱法“疙瘩腔”别具一格。表演和演唱融为一体,形成整体艺术风格,被称为“韩派”。20世纪60年代,韩少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现代戏剧上演。在6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上演了200多部戏剧。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杨三姐的抱怨》、《洪湖红卫兵》、《江姐》、《杜鹃山》、《桃花有脸》。韩少云的后人主要有:著名演员宋丽、杨晓燕、刘虹、胡桂秋、周丹。
华淑兰执行茶瓶策略,华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八岁时,他跟随母亲刘玉芳(戏剧评论家)学习戏剧。十二岁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演出。十四岁拜为师,深受白、采莲、艾连君、等演唱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65438-0945在张家口参加了《血泪复仇》、《白毛女》、《情侣识字》、《兄妹开荒》等现代戏的演出。1954年随锦州评剧院调至沈阳,任辽宁评剧院二团,后为沈阳评剧院主创、副院长。她一生演过很多戏,有一些是保留戏,其中《茶瓶计划》演了五十年,让她演的绝对。大幕拉开,华淑兰以春红的身份登场。这个俏丽活泼,天真善良的女仆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华淑兰在《闻喜》和《偷窥我老公》两个场景中载歌载舞,充分利用自己的唱功、圆润和曼妙的身材表演,将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华淑兰生前曾介绍:她练习跑圆场时,先用扫帚夹在膝盖和两腿之间跑,再用细竹竿跑。小步时抓住的扫帚和竹竿不准掉。如果你跑得太快,扫帚或竹竿会掉下来。这样越跑越快,练得更好。像空气在空中飘荡,像鱼在水中游动,像鸟在云中飞翔。
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华淑兰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艺术,又有所借鉴;另一方面,他广泛吸收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和流派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发展创新,创造了“花间派唱法”。她的声音清脆甜美,嗓音纯净,唱腔高亢挺拔。人们称赞她的唱功是“三高”,即“高和弦、高腔、高音”。她享有“金嗓子”、“中国戏曲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誉。在6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了200多部戏剧,包括《白毛女》、《茶壶计划》、《琼花》、《谢瑶环》、《木兰从军》和《义勇军的未婚妻》。她热衷于教学技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多名弟子,主要包括、、吴丹阳、许、张丽华和郑桂芳。可谓“一代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
肖俊庭为老聃创造新的歌声。肖俊庭原名张,1921天津人,祖籍山东乐陵。八岁时,她师从杨仪,在街头演唱。后师从朱,十岁入天津白剧团。他十四岁时离开白剧团,先后到天津和唐山演出。1952后,她先后担任锦州评剧院第三团团长、辽宁评剧院第二团演员队队长、沈阳评剧院副院长。
1956年,肖俊婷三十六岁,声音定调,浑厚纯净,甜美醇厚,刚柔相济。她的身材变胖了,更适合演一些以老年女性为主角的戏。在传统戏剧中,从未有过以老聃为主角的戏剧。然而,肖俊庭大胆实践,成功塑造了许多老聃形象,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老聃唱法。她的《杨有春八姐妹》刚毅、响亮、豪放、巧妙。在“索要彩礼”的妥协中,她以细腻生动的表演,将佘太君率直幽默的性格一层一层地呈现给观众。佘太君要的“几色礼物”是:“我要你二月有一两颗星,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音符,烧一条龙要三两六,三根粗牛毛,一只公鸡下的八个蛋,雪花干了要两斤。”“一次一头摇钱树,两步两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着金马。老太太字字铿锵,差点把皇帝逼晕了心。“泰山不能不嫁女儿,黄河不能不嫁女儿。万岁,选杨姐姐,等她八十八岁。”把老总理勾搭上,随波逐流;令宋仁宗目瞪口呆,愤怒不已。
萧君庭充分发挥中音丰富、低音沉稳的优势,创作了一套比普通评剧低四度的唱腔,开创了评剧的老聃事业。蛯原姫奈派的唱腔粗犷豪放,低沉浑厚,刚柔相济,韵味十足。他善于运用“道、闪、顶、叠、冲、敦、搓、伦”等技法,节奏变化丰富多彩。代表曲目有:《打金枝》、《交火枪》、《母亲与女儿》、《南海长城》、《八姐杨友春》、《穆指挥桂英》等。萧君庭热心教授艺术,其弟子有曹、刘、滕文秀、新、李冬梅、郑小弟。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高占祥称赞她的声音“圆润、低沉、委婉,刚柔相济”。球迷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她比赛,屏住了呼吸。
2006年底2007年初,已年过85岁的肖俊庭在北京参加“全国评剧大师音乐会”,引起轰动。萧君庭是戏曲评点六大家(白、辛、咸、韩、华、萧瑜)中唯一健在的创始人。晚年,萧劳致力于振兴评剧,每年演出数十场。此次,她在女儿肖晓君婷的陪同下,为首都观众演唱了其代表作《院子里的风暴》和《杨友春八姐妹》的精彩唱段。
萧君婷在鞠萍《金枝》中饰演女王(左二)。
辛艳玲辛艳玲(1926—1988),青衣三大之一,山东人。小时候穷,被父母卖给别人。她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十一岁时,她被养母带到吉林省海伦县(今黑龙江省),送到一个戏班学习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十六岁正式走上舞台,闯荡江湖。经常演唱《刘翠萍哭得好》、《珍珠衫》等剧目。1949加入唐山评剧团(后改为东北戏曲研究所评剧实验团)。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演出新剧,如《王贵与李祥祥》、《血泪复仇》和《分裂英国》。1949沈阳戏曲展演期间,她的表演《新贪女的眼泪》获得特别表演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表演《新打狗劝老公》获一等表演奖。1953年与武宝生合演《杨二佘花园》(颜勇编导)获东北地区戏曲表演表演奖;1963沈阳现代戏曲汇演,她主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获得优秀表演奖;1961年,她的演出《祥林嫂》获得好评。
辛延龄评剧《祥林嫂》
辛艳玲长相漂亮,声音甜美,唱功优美,善于表达感情,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真的很感人。她与、、冼并称为“评剧三青”。“文革”期间,他被发配到农村。回到城市后,他因为身体不好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韩、华、小雨”是一个文化区域艺术风貌的代表,也是辽沈人的骄傲和自豪。汉派的小女婿、华派的茶瓶计划、派的花枪奠定了三大艺术流派的基础,成为沈阳平剧的基本特征和东北平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华、萧”是三大剧种。此外,沈阳评剧院的辛延龄(已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与东北评剧“丹麦四大名旦”齐名,在全国评剧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沈阳评剧院被定为国家重点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