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知识介绍

东北秧歌知识介绍

秧歌可以算是一种自发的群众娱乐,所以融入了一些简单的民间艺术表演理念。我整理了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欢迎欣赏和学习。

东北秧歌起源介绍

满族秧歌的起源很早。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新年之际,“张静、八旗、将士皆吃喝...伪装成女人,唱着‘为杨可祈祷’的歌曲和歌剧”。据考证,“为杨可祈福”应该是“秧歌”的音译。康熙初年,杨彬写了《刘辩略》,记载了当时“莽撞”的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主人家男女会换舞,额上挽袖,背上套袖,盘旋摆姿,称莽撞。一个人的歌里,大家用‘空之气’两个字来概括,叫‘空之气’。”《刘辩简介》中甚至有支持满族先民群众歌舞活动的诗句:“马闲秋草后,人醉晚风,二十年肆无忌惮,无忧无虑”“半夜村姑与再续前缘唱秧歌,汉家少穿边关俗,胡尔有几队围。”

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满族秧歌,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满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舞蹈大辞典》中说“秧歌”一词:“它来源于农民插秧耕田时所唱的歌。”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生活。阿清作家吴喜林撰写的《新年杂歌》认为,秧歌是由宋代田乐村演变而来的。村田乐和秧歌都源于农业劳动生活,完全有可能存在传承关系。

东北满族秧歌是由民间娱乐形成的,为大众所喜爱的一种歌舞形式。满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土著民族。满族文化历史悠久。它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杂技和其他艺术形式。满族民间歌舞种类繁多,如“莽撞舞”、“大武魁舞”、“野人舞”等。秧歌也是源于萨满文化的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迄今为止,它已有大约300年的悠久历史。

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民间艺术,满族秧歌源于满族民间生活和萨满舞蹈,秉承了萨满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观念。同时又与满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历史上的满族属于渔猎放牧民族,秧歌的内容也与其民族生产生活的内容有关。一般来说,传统满族秧歌分为六个部分:1。出门;2.老鹰狩猎;3.钓鱼;4.求婚;5.凯旋;6.庆祝(莽撞空)。一曲传统的满族秧歌,像一场歌舞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满族生产生活的场景。

东北秧歌文化背景介绍

中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后来流传到东北。它是由汉族和满族人民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滨”曾在《刘辩略》中记载:“元夜,一个好事者打秧歌。”可见,秧歌在东北的传播和发展至少有300年的历史。东北秧歌有三种:1,高跷秧歌2,二人转3,地秧歌。秧歌表演中常用手帕和扇子,其他道具也很有用,如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色,其中唢呐和钹是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和特点可以概括为“波澜不惊”,是对东北人民粗犷朴实的精神品质、人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

东北秧歌欣赏知识介绍

在汉族东北秧歌的形式上,舞蹈风格主要表现为走、稳、鼓、巾花(具体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欣赏东北秧歌要看舞者的步法,要看舞者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协调美,即舞者在舞蹈动态中是否表现出一种由脚踢带动上身的扭动与手腕周围的花之间的协调。

欣赏东北秧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看巾花的表演技巧。毛巾花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手帕”。在舞蹈中,巾花不仅是技巧的表现,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舞蹈中,常常用不同的毛巾戏法和节奏变化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既能以优美的“小品花”(巾花的一招)表现大姑娘的美丽与羞涩,又能以灵活清脆的“小燕展翅”(舞蹈动作与巾花的结合)表现小姑娘的美丽与凶猛,是舞蹈表演中突出流动性的主要环节。

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看演员在舞蹈中的内心节奏和身体控制能力。总之,优秀的舞者总能把自己的舞蹈表演放得游刃有余,让观众在舞蹈欣赏中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