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时代
1.四方台组
四方台群中发育的席藻-贝达克达利娜-三孔藻组合。其主要特征是蕨类孢子占优势,尤其是糙硬毛蕨,平均占465438±0.5%;裸子植物花粉含量较高,占6.8%;被子植物花粉以三孔沟花粉为主,与现代花粉有关的花粉增多,出现特征分子BetpakdaLina。
四方台组发现的鹰花粉少于嫩江组和明水组,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和沉积环境有关。四方台组主要是一套红色或紫色的沉积物,而鹰花粉多见于黑色地层中。在这四组粉末中,地层比较清晰的是粉末(Integricorpus clarireticulatus)。一般来说,等渗花粉的地质时代仅限于晚白垩世的中国-撒克逊时期,但在俄国雅库特的奇里米斯克(чирмыйская)组上部有许多这样的花粉,该组被马斯特里赫特所取代。四方台组中发现的清晰网状等渗粉末量很少。
四方台组被子植物花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Betpak-dalina的发现。这类花粉结构特殊,有3 ~ 5个短沟,沟两侧各有一排圆形结节,外壁有发达的基柱层。国外有人认为这种花粉是欧洲-图兰(туран)古植物地理区土库曼-哈萨克植物省南部晚白垩世的特征种,特别是在坎潘-马斯特里赫特时期,到古近纪早期几乎灭绝,仅发现少量化石。同时指出,这类花粉在西伯利亚-加拿大古植物地理学中也有发现,但都是多萌孔标本,如在库页岛(sakhalin island)南部发现的化石。经过研究对比,他们认为该属的花粉可以作为大面积地层对比的标志。
在松辽盆地四方台组中发现的该属植物有三种:Betpakdalinate Trabarbata、B. Triangulata和B.pentaoculoides,前两种在前苏联,betpakdala(бетпакдааа)和Koetsier Qom (кызылм).根据Zaklinskaya的记录,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晚Cenong地层中,Betpakdala粉末* *产生的花粉是Protecidites、Aquilapollenites和百合科的一些种类,以及Elytranthe Striatus和Tricolpopollenites radiostriatus,同时也看到正形粉末(Normapol-lis),这与松辽盆地四个方向的花粉相似。
tri-colporopolenites radiatistratus是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的物种,其地质分布主要局限于晚白垩世。
在蕨类孢子中,Polycysticum、Schizaeoisporites certus、Cicatricosisporites exlius和Klukisporitesvariegatus也是晚白垩世的常见化石。
总的来说,四方台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的花粉比嫩江组多,但比明水组少。从整个孢粉组合的面貌来看,明显具有晚白垩世的特征,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属和种,可与世界许多地方的晚白垩世孢粉进行对比。
根据四方台组孢粉组合带的上述特征,其时代应属马斯特里赫特早期。
2.明水组一段
明水组一段具有Laevigatosporites-Aquilapollenites-Wodehouseia组合,主要特征是被子植物花粉含量极高,占28.7%,是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出现被子植物花粉以来的最高峰。共有43属,主要包括:Carpininus、Caryapollenites、Alnipollenites、Chenopodiollis、Santalumides、Wodehouseia等。
明水组一段有很多物种可以大面积对比。这些物种地质历史短,地理分布广,化石特征明显,内容丰富。其中鹰花粉含量一般为5% ~ 15%,部分样品达到30%。鹰花粉平均含量为4.3%,最高为9.5%。可与国外对比的鹰花粉有3属9种,这些种可与国外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层出现的鹰花粉进行对比(表9)。
明水组一段的另一个主要化石是Wodehouseia。硅灰石是E.A.Stanleley在1961中创立的形态学通用名。和鹰花粉一样,硅灰石的地理分布很广,地质历史很短。主要分布在北美、西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在北美和西西伯利亚的古近纪地层中也有少量发现,在松辽盆地的分布相对较窄。目前仅见于明水组一段。明水组一段的Wodehouseiaoculata可与西西伯利亚东部及其他地区的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层化石对比。
表9明水组一段部分鹰花粉的外来来源和层位
此外,在被子植物花粉中,有桑寄生、檀香寄生、高腾的G.gothani sub.f.sp.plicus和高腾的Proteaciditesformosus。贝卢斯和白僵菌是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时期的主要分子。
明水组一段孢粉组合与前苏联恰斯科-布雷因盆地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恰卡扬组(цагаянская)十分相似,尤其是属、种大部分相同,但含量不同,后者为蕨类植物。水龙骨科占孢子总数的45%,其次是金樱子科,占10% ~ 15%。明水组蕨类植物的孢子分别占8.3%和5.6%,在孢粉组合中占较高的比例。属于人工分类的种类占茶卡洋组被子植物花粉的55%,主要代表有:四裂尖石竹、北极星石竹、隐尖石竹、十字石竹、五裂石竹、五谷石竹、枯草石竹、网纹石竹、细毛石竹、一枝黄花、Wodechouseiaspinata、W.cirrifer、W.sp、、球纹石竹、亮纹石竹、三沟石竹这些物种大多发现于明水组第一段。在цагаянская组中,属于自然分类系统的被子植物花粉不少于45%,其中榆科花粉含量较高,占20% ~ 30%,桦木属和赤杨属。裸子植物花粉在这两种组合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特别是在属和种的组成上,这两种组合是可以比较的。
马斯特里赫特层的孢粉在国外已有详细研究,资料很多。与马斯特里赫特组相对应的层位是苏联恰斯科-布雷因盆地的恰卡扬(цагаянская)组和西伯利亚中部的林蒂斯克(линд)。日本的Hakobonskaia集团,美国的Heel希腊集团和Lance集团,加拿大的Edmonton集团等。这些层位的孢粉组合与明水组一段相似。
斯里瓦斯塔瓦(S.K.Srivastava 1978)在研究了世界上含有鹰粉的组合后,提出鹰粉繁盛于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早期,马斯特里赫特中期逐渐减少,白垩纪末期消失。helo nova(аф。хдонова,1962)提出Unica花粉(包括aquilapollenites、orbiculapollis等。)在研究了西伯利亚低地的白垩纪晚期组合后,在马斯特里赫特繁荣起来。明水组的鹰花粉类型很多,有些可以大面积对比。例如,在美国怀俄明州的兰斯地层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下艾蒙顿层曾发现过Aquilapollenites attenuatus又如Aquilapollenitestur-bidus,广泛分布于美国西部的蒙他、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等地的马斯特里赫特集合中。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是美国落基山脉的古新世,是马斯特里赫特时期前苏联阿尔伯塔省、加拿大、苏格兰和西伯利亚的常见分子。Integricorpus reticulatus出现于前苏联的Jaya-Breya盆地、美国南达科他州西伯利亚西部的Seme河流域以及加拿大西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时期。
明水组与江苏泰州组一段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泰州组一段以被子植物花粉(37% ~ 73%)为主,还有Cranweilia、Protectites、Aquilapollenites、Wodehousia、Morinoipollinites、Ulmoidipites等。
根据明水组一段孢粉组合特征,其时代应为马斯特里赫特中期。
3.明水组二段
明水组二段发育三popolonices-Ephedripites-ulmoidepites组合。其主要特点是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占45.5%,麻黄粉占8.7%,含量高;被子植物花粉占22.4%,有36个属。新出现的有Magocolpirites、Siberiapollis、Mantanpollis、Saindaceides、Cras-simargipolinites、Rugupopolpollinites、Consolidus pollinites、Erratripropollinites、Andapolis、Ianganpollis等。鹰花粉有一定的含量。
明水组二段孢粉组合中出现少量硅灰石,在明水组一段中更为丰富。硅灰石常与鹰粉伴生,但数量和种类远不如鹰粉,地质历史较短。根据S.K.Srivastava(1978)的资料,硅灰石的分布范围为Campan至早古新世。但从他的《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发育阶段图》(图9)来看,似乎仅限于马斯特里赫特时期。事实上,在西西伯利亚土伦期的孢粉组合中也见到了这种花粉。一般来说,狼獾花粉更多出现在马斯特里赫特时期。
在明水组第二代被子植物花粉中,也出现了iberipollis和Montanapollis,在Semenormand时期开始出现,在Maastricht时期进入衰退期,一直延续到早期。
山治。在明水组二段也发现了可疑的Betpakdala花粉。这种花粉有一种特殊的形态。有人认为它是欧洲-蓝兔(T уан)古植物地理区南土库曼-哈萨克植物省坎潘-马斯特里赫特时期的特征种。在下伏的四方台组中含量丰富,在苏北泰州组中也见到过个别化石。明水组二段也有一定量的榆树花粉,多见于晚白垩世晚期和早第三纪地层,松辽盆地主要见于明水组二段。苏北泰州组一段和二段、阜宁组、合肥盆地张桥组和梁园组、江汉盆地新沟嘴组和泾河镇组、抚顺煤田古新统地层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前苏联恰斯科-布雷因盆地的马斯特里赫特组,在下古新世也有发现,含量可达20% ~ 30%。
图9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发育阶段示意图(根据S.K.Srivastava 1978略有改动)
明水组二段被子植物花粉含量最高的是三孔沟粉,占6.8%。这种花粉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普遍存在,嫩江组占1.6% ~ 5.2%,四方台组占0 ~ 7.6%,明水组一段占3.2%,明水组二段占6.8%,以四方台组和明水组二段含量最高。前苏联Chasco-Brein盆地马斯特里赫特组含量高,有些类型与松辽盆地明水组非常相似。早第三纪以来,三孔沟孢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三孔孢粉,三孔孢粉占抚顺煤田古新统孢粉总量的2/3。
在明水组二段中也发现了Morinoipollenites。该孢粉已在苏北泰州组和安徽天长地区泰州组下段发现,是我国晚白垩世晚期的典型化石。
在被子植物花粉中也发现了一些正形花粉,如外三孢花粉、Gothanipollis、褶皱花粉等。此外,龙眼粉(Proteacidites)和鞘花粉(Elytrathe)都是晚白垩世的常见类型。
裸子植物中出现少量的牡蛎花粉,盛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在阿普特-阿尔比期开始衰落。根据S.K.Srivasta(1978)的资料,土伦期已经灭绝,但明水组二段大部分样品还能零星见到,这说明牡蛎粉的残余分子可以持续到晚白垩世的最后阶段。
蕨类孢子中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孢子囊科孢子,包括孢子囊、瘤面孢子囊、棱状孢子囊等。
看明水组二段的孢粉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抚顺煤田古新世孢粉组合有很大的不同。组合以三孔花粉为主(相关属有桦树粉、拟桦树粉、榛子粉、妙玉粉、山核桃粉、杨梅粉、三孔花粉等。),其种类和数量占全部孢粉组合的2/3以上。同时可以看出,明水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大致可以与北美的艾蒙顿组、前苏联恰斯科-布雷因盆地的马斯特里赫特组和苏北的泰州组进行对比。我们认为明水组二段的地质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末期,即马斯特里赫特晚期。但鉴于明水组二段含有一定量的古近纪早期发育的三孔花粉,特别是Ulmipollenites (0.3%)和Ul-Moidepites (3.8%),样品中最高可达11.5%,不排除属于大年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