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城市需要?移民居民

数据显示,在中国众多城市中,有些城市比较特殊。因为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流动——人流和由此产生的现金流。

成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移民城市;

成都八大移民

第一次:秦灭蜀后,出于政治原因,“迁秦千人”入蜀,充实巴蜀人口。

第二次:东汉末至西晋,海外移民因战乱大规模迁入四川。

第三次: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因为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居四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因为战乱,大量长江中游移民入蜀。

第五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减,农田贫瘠,大量南方移民迁入四川。这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抗日战争爆发,大量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的移民迁入四川。

第七次:1954-1982年期间,为了实现四川的建设,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迁居四川,为完成四川或成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八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经济移民进入成都,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有机力量。他们带入成都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这座悠闲城市所不具备的拼搏精神。

深圳

深圳是中国移民最全的城市。

这座由渔村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在深圳最初的城市形成中,大约一半的劳动力和一半的脑力劳动者处于初级劳动状态。在该市453万总人口中,没有户口的移民约占200万。

年轻没有负担是这个城市最大的财富。创意精英、富有冒险精神的农村青年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商人创造了这座城市。20世纪80年代,是深圳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由于政策优惠,这座“容错”城市的诸多禁区被打破,而靠近香港的优势无疑促成了这座城市的形成。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香港不少中下阶层人士成为“三大输家”

形势,他们不仅失去了生意,失去了股票,也失去了房地产。只剩1200万的香港很难征服世界,于是他们期待蓬勃发展的内地市场,其中首选深圳,因为它的时空最近,生活方式相似,所以不仅香港人北上置业,相当一部分香港人也有“深圳情结”。

他们珍惜在深圳再次生活和创业的机会。

90年代以后,深圳初具规模,最初的移民变成了固定人口,不再是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形成了稳定的人口输入模式。

上海

中国是最大的城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和综合实力最强。它被誉为“东方巴黎”,在世界83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7位。

上海总人口约15万,流动人口约400万。自4月1994起在上海实施。

“蓝印户口制度”——凡在上海购买40万元商品房或投资20万美元者,均可申请永久居留,上海已敞开大门欢迎移民。外地来上海的大学生是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生活这个媒介,走出农村或者安静的城市,在上海找到一个位置,是很多年轻人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过程。近五年来,大学生留在上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此外,近年来从邻近的华东地区流入上海的人口达到29841万,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7.1%。其中,安徽省来沪人口最多,占外来人口总数的1/3。流动人口以15至44岁青壮年为主,共301.71.000人,占总数的4/5。此外,外国投资者和商务人士也是上海移民的主力军。上海是中国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工作和经商,因此他们大部分从事经济活动,占总数的73.4%。他们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

北京的迁移潮从1949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但是,移民的构成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65438到0979,基本都是“政治移民”。开放后,北京增加了经济中心的功能,政治中心的权力带来的经济利益成为新一批移民进入北京的动力。北京现有人口约14万,流动人口约300万。新移民到了北京,由于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IT等一些新兴主导产业中发挥了绝对的作用,新北京的文化与传统北京的文化发生了变化。北京的确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城市。不同于80年代的广州深圳,也不同于90年代的海口上海。这是一个永恒的引力场。

香港

1997香港回归后,新一波移民回流。不仅是那些曾经因为怀疑和恐惧而避开' 97的人回来了,还有一大批来自欧美的高科技人才来到这座东方城市寻找机会。香港现有600万人口,很难找出原来的原住民,只有先来的和后到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为香港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或许是东方之珠经久不衰的根本。

澳门

从1997开始,澳门每年向内地分配1500移民。总面积只有20平方公里的澳门,多年来一直在填海造地,但仍然改变不了世界人口最稠密城市五强的地位。澳门的教育体制比较传统保守,长期以来人才的类别和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该市非常重视移民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在不断补充急需的人才。

广州

在北京,如果你没有北京正式户口,很多公司会把你拒之招聘门外。但在广州,只要你有能力,有才华,有没有户口都无所谓。老板在乎的是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利润。只要你有能力,有财富,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广州是商人的天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广州特定的城市传统和形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平和包容。在这个移民率很高的城市,搬进广州的人,从来没有听到过自豪地说“我是广州人。”但是,凡是有年级标志的,都被平民广州捅了一刀。

南京

在南京的大多数外国人是江苏人。就素质而言,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积累了一个省的精华。

南京本质上是一座移民城市。六朝古都南京的移民分为苏南移民和苏北人移民。苏南有钱,南京的苏南人经常觉得被逼。他们在南京定居,在这里养育孩子,享受南京的空气,却从骨子里根本看不起南京人。南京的苏南人往往认为南京人是本地人,南京人脾气暴躁,南京人吃不上穿不上。南京的苏南人可以充分享受他们的优越感。南京的苏南人,本质上好像是中国的上海人。他们比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聪明,比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能干。如果去海边,完全是歧视外国人。但是,在南京这个包容的城市,他们并没有被南京人看不起。反而反过来看不起南京人。

海港

海口,一个与大陆隔绝的海岛省份的省会,曾经是无数创业者梦寐以求的天堂。整个海南就像一座城市,但这座城市却没能创造出深圳那样的奇迹。没有了香港的依赖,似乎就没那么吸引人了。然而,在经历了疯狂的开发潮后,海口的开发移民趋于理性。毫无疑问,这片气候特殊、物产丰富的土地,越来越散发出它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看不够的美景。四季如春的天气是很多人实现理想时最好的享受。

重庆

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以越来越大的热情向西部发展。

重庆最早的移民可以从抗战时期作为首都算起。1938-1945年,大量外来知识分子占领了这座山城。重庆的第二次发展是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军工企业落户大后方,大量技术人员和劳动者蜂拥而至。

这座向来以“僻静”著称的城市,越来越推向一线。三峡库区的建成和西部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必将使重庆成为本世纪又一个新的移民潮热点。

乌鲁木齐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自治区的首府,很多当年支援边疆的人的后代在这座城市繁衍生息。乌鲁木齐作为亚欧通道的必经之路,也将会接触到很多西部大开发的光芒。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乌鲁木齐正在成为一大批背包客的新驿站。

峡谷中的移民城市——谱写攀枝花城市建设新篇章

2005年初夏,我穿梭在攀枝花市的大街小巷,这里阳光通透,空气清新,城河和谐包容。

今天的攀枝花,不再是几十年前光秃秃的峡谷里几户分散的人家。这座城市在这个峡谷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是傲然挺立在山坡上和金沙江两岸的攀枝花树。这种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特点,就是不管长着什么树,都会顽强地往高一点的地方爬,爬出来,所以又叫“英雄树”。

移民城市,英雄树,这可能是对你最大的印象。回望攀枝花的40年,再看看今天攀枝花的城市建设,你会发现这个峡谷里的攀援花是如此的绚烂!特别是近两年来,攀枝花的城市建设一天比一天有了新的面貌:更宽的道路,更多的高楼和更蓝的天空。

桂林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

以前桂林人见面总喜欢问这样一句话:“你老家在哪里?”而且答案是老家是本地的人很少,大部分是湖南江西的。的确,桂林是一座移民城市。桂林历史上有过多次移民,主要有三次。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移民是“政府行为”,第二次是“民间方式”。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1年修建灵渠时期。

灵渠的修建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前后用了四五年,涉及几百万部队和民工。

当年参与秦城陵渠修建的士兵,被当地人称为“陡军”,意为修建秦城、陵渠,修建“陡门”的军队。“陡军”中的人大多在武关驻军,留在当地,娶妻生子,人丁兴旺。

对了,在灵渠2000多年的航海史上,陡门的作用不可小觑。专家认为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是现代电动闸门的鼻祖。它是世界船闸史上最早的船闸原型,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陡门开闭非常灵活,节省人力,维护方便。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储水运输方式。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智恒》中赞美灵渠的陡门;

这条运河环绕兴安,不深几英尺,宽十多英尺。六十里外有三十六斗门,土人却称之为斗。一舟入斗,复锁,水渐积,可顺崖筑脊,千舟亦可行。治水巧妙,没有所谓的运河。

在国外,最早的船闸是在1375年欧洲的荷兰才出现的,当时中国已经是明朝了。这种利用船闸航行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直沿用到现代。世界上所有的江河湖海,19年底开通、20世纪初建成的巴拿马运河,包括今天中国的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都是用这种“戽斗门”的方法来解决水位差,使船只通航。陡门是船闸的始祖,兼具古老与先进、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艺术。斗门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和中国的航运史、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第二次是在桂林抗日文化城期间。

当时由于地理位置、政治、军事等原因,桂林人口膨胀至近70万,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素有“文化名城”之称。

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日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第三,报刊数量激增,出版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109家。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给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据统计,当时桂林聚集的知识分子有65,438+0,000多人,其中全国知名的有近200人。这些知识分子作为桂林文化城的中坚力量,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当时,桂林是西南大后方抗战文化最重要、最活跃的阵地。

今天的桂林人,有很多人身上流着这些文化人的血。

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和其他大城市的工厂搬到了桂林。他们像瀑布一样倾泻到西部美丽的土地桂林,漓江以开放的绿色胸怀接受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参与促进了桂林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桂林人的构成,丰富了桂林历史文化的内容。他们用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桂林的发展史,他们的创作是丽江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桂林有一条从火车南站直通漓江的“上海路”,就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可以说,他们当时的边防工作人员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桂林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