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的夏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有多热?

“冰盘雪篮转寒光,辗转反侧,心挨着李倩。”

这首诗是乾隆八年夏,中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时,乾隆皇帝在酷暑中所作。总的来说,当时乾隆的这首诗有些“蹭热点”。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待在一个舒适寒冷的房间里,内心却是压抑的。毕竟人民还在酷暑中挣扎。说白了,我在空调房里,心里却是压抑的,因为你在外面忍受着极高的温度。

作为黎族的老百姓,真不知道他们听到皇帝对自己“这么担心”会是什么感受。

通常皇帝只担心洪水等灾害,历史上的神王担心高温的例子很少。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到底有多极端,让皇帝也能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要解开这个答案,必须求助于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的史书。

中国史书中关于1743年极端高温的记载有56条。剔除重复部分,关于高温的记录有48条,覆盖北京、天津、湖北、山东、郑州、武汉等地。

据记载,今年夏天,全国多地出现44.4度的极端高温。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当室外温度达到40度时,人在户外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这样的高温,国内各大学校、单位都会停课、停工。

一旦温度超过40度,温度每升高一度,危险就会成倍增加。医学上讲,当人体内高热超过41.7度时,将有可能诱发脑膜炎。

由此可见,44.4度对于北半球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这次极端高温中,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因为极端高温而死亡的人。接下来是关于极端高温受害者的相关记录:

《高邑县志》记载,7月26日,“铅、锡在日中贩卖,多人渴死。”《浮山县志》记载“浮民在华交易者,亦有热死。”

另外,很多县志,比如天津县志,都有热死人的记载。7月14至25日,仅北京郊区和市区死于高温的人数就达11400!

从死亡人数来看,这次高温已经构成了当时中国的自然灾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时温度那么高,那么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几百年前的乾隆皇帝是怎么避暑的呢?他诗中的“冰盘雪筐”是他的避暑神器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古代没有空调,但是他们有了一个相当现代的避暑对象:冰箱。明清时期,冰箱已成为宫殿、王公贵族必备的避暑神器。

明清冰箱的普及,得益于冰蓄冷技术的成熟。

中国的冰蓄冷技术早在周朝就已经成熟。据介绍,当时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季用冰,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来管理“冰策”,负责人称之为“凌人”。

为了储存冰块,负责该项目的工人通常从每年冬天65438+2月开始取天然冰块储存。通常,这样的部门大约有80名员工。从人数上可以看出此时的蓄冰已经初具规模。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们甚至在蓄冰的同时主动制冰。通常的做法是冬天去水质好的地区,取水一段时间,然后把形成的冰块拿出来存放。

这些冰块的存放地点通常在地下,通常会有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其温度保持在0度以下。这些存放冰块的地方就是人们所说的“冰室”。

如今,北京冰室可以称得上出名的地方数不胜数。其中,雪池胡同有两家,龚建胡同有一家。这些都是官方坑。

1922,大学顾问和他的女儿林从欧洲回来后,选择在北京的雪池胡同定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欧洲吃惯了冷食,雪池胡同的冰室正好可以满足这对父女对吃冰食的偏好。

有了冰块,做冰箱就相当容易了。

林和丈夫都在雪池林的家里。

早在南宋时期,随着冰蓄冷技术的成熟,夏季市场上就出现了用简易冰箱出售“雪泡斗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的商贩。

这些饮料又凉又好吃。夏天喝它们不仅提神,还能提神。

明清时期,冰箱在储存饮料和其他食物的同时,开始降低室温。具体来说,一个紫檀木或者花梨木做的盒子,里面会装满冰块,放在房间里,然后会有人用扇子轻轻扇动。

古代冰箱

通常只要在打开的冰箱外面扇几十下风扇,室温就会降低很多度。这个功能和空调差不多。

说到这里,乾隆口中的“冰盘雪篮”到底是什么也呼之欲出:冰盘是一种存放在冰箱里的果盘;雪筐是冷却到室温后放在房间里的冷垫。

有了这么神奇的物体,即使出现44.4度的极端高温,乾隆自然也能“站着说话”。

想想看,没有私人冰室的时候人们真的很悲惨。总之,今天还是个好时候。毕竟大部分人都有空调和wifi。

写完这篇文章,忍不住拿了根冰棍在空调房里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