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考点1。西周政治制度建立:1046。
(1)分组系统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绩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赏赐给皇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以便建立诸侯国,保卫皇族。
诸侯的职责:镇守疆土,跟随战斗,朝贡,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重新分封,设官,建立武装,征税。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晚期,王权被削弱,分封制被破坏。
(2)宗法制度
①特点:宗法制度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和政治纽带的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是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与长子世代继承统治权力,其他儿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国隶属于周王室。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那些被封为王子的私生子对皇帝来说是小宗族,但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却是大的,他们的地位也是由长子继承的。诸侯的嫔妃被封为卿大夫。他们对王子来说是一个小氏族,在他们自己的家族中是一个大氏族,他们的地位也由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人,同样形成了大小门派的关系。就这样,按照血缘关系,形成了周——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政权相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221赵涵
魏初燕琪
(1)帝制中君主的至高无上
(2)要注意秦中央机关三公机关职权范围的不同,这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职责:①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治事务;②邱:负责国家军事事务;(3)钦差大臣:为副总理,掌管大臣奏折,发布诏令,负责监督官员。
(3)县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是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
发展
★考点3。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县制与封建制并存,封建制的存在威胁着中央集权。
(2)唐代三省六部制,掌握三部职权范围和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和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为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代行省制度。
认识到实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始。
(4)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对岸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1)从明朝废除宰相并设立内阁开始,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清代兵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帝制的顶峰。
(3)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它从未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II。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尖锐的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重税、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义。
矛盾:宋、辽、宋夏战争继续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贫穷和虚弱的形成
弱点——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中兵权,更加守护法律。
贫困——国家财政负担太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员、官员、费用。
3.庆祝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侵犯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
因为)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豁免法、市场易法、方田平均税法、平均损耗法作用:政府收入增加,贫困状况改变,社会矛盾缓解。
2、加强军队的法律(整军)嘉宝法律马宝法律将监控法国军队。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弱小局面得到改善。
3、取学者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国子监,用人唯才。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不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地方调整生产关系。
正面效果: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执政危机。
四、结果:失败——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的主要原因)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3
第一,三教融合
1.魏晋南北朝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取得了新的进展。
2.隋朝:
儒家学者提出了“三教并儒”的思想,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家为主体,吸收佛道学说。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崇佛、崇儒。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朱成理学:
1,朱成理学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的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朝
代统治者提倡尊儒读经。
(2)儒生的努力: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展开;佛道融合解释儒家正义,形成了以正义为核心的新的儒家体系——“正义之学”。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成就最为突出,故“理学”又称“理学”。
2.朱成理学的内涵:
(1)程颢和程颐的思想认为,正义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只有一个正义,主张先有理,后有事。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的思想主张:朱是理学大师。强调理性的源泉在李瑱,李瑱以三纲五常为道德规范。强调“存义灭人欲”。
3.朱成理学的影响:朱成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的《四书句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朱的学术思想也传到了日本、朝鲜甚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斋藤优子学派。
第三,王陆的心性论
1,陆九渊的思想命题: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他强调“宇宙即我心,我心即真理”,世间万物皆在我心。
2.王阳明心学的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理学大师。
3.王阳明的思想是:
(1)更多吸收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为佛”的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估:
明中叶以后,王陆的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宋明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诗经·楚辞》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编者可能是周朝的乐官。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2.《楚辞》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诗集。
(1)“楚辞”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和《楚辞》历来被称为“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1,先秦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左传》和《国语》。
《战国策》和《晏子春秋》,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从“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发言中整理出来的,包括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子。
2.汉赋
(1)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而不歌。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言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排为主要方法的“对象化”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韩大夫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汉赋的宏大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第三,唐诗与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其中以盛唐和中唐诗坛最为辉煌。
①唐代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国人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国人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畏惧暴力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一种充满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风貌。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是诗人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中唐诗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另一个以韩愈为首。
2.宋词
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作用是供乐师、歌手在宴席上演唱。它的主题主要是描写女性的外貌、心理和生活场景,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②北宋词坛几乎以婉约词为主导。
(3)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都擅长写婉约词。
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
第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1,元杂剧也可以单独称为“元曲”,这是元文学的精髓。
①元杂剧是集歌唱、舞蹈、口语、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戏剧形式——话剧的第一个成熟形态。
(2)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塑造了形象鲜明、面貌各异的舞台形象。它擅长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朴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元杂剧扬抑了叛逆精神,批判了黑暗势力、落后思想和丑恶习气,歌颂了不畏暴力、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在的袁。其次,元杂剧中褒贬分明,人物的忠、奸、美、恶完全不同。这种价值判断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点:以浪漫化、理想化的方式处理现实题材,往往会导致“大团圆”的结局,体现了中国人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天之下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说
中国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唐前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小说和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六部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最好的小说。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5
隋唐——封建社会的兴衰
1,隋朝统一的历史原因。秦与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地记忆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学技术、从水利、从民族交流。
过去,从中外交流等方面来看。)分析初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及评价。
6.深刻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佃调节制的起因、目的、作用、关系以及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外国、文化。贞观之治与开元之兴。
8.长安和扬州。
9.唐朝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是* * *。与汉族关系的异同。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与汉朝对外交往的差异及其原因。外汇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个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及启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注意: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
原始社会(两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和过渡时期(约4000-5000年前姚舜禹大帝统治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战国-鸦片战争184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协会(1956-至今)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历史:
夏(建立统一的奴隶国家)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16世纪-11世纪)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世纪)
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春秋(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三国、晋朝、南北朝(大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魏建立于公元220年——隋建立于公元589年)
隋唐(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589-907)
五代十国时期(大时期)(907年唐朝灭亡-960年北宋建立)
辽、宋、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建立于北宋960年——建立于明朝1368年)
明清(封建社会衰落期)(1368-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
总结高二历史知识点的相关文章:
★超详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总结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3b 57837d 30 f 874 be 5607 a 657 c 671896 b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