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为什么用普通话配音很难满足?

记不清多少次打开《古墓丽影:暗影》,试图圆满结束自己的“新三部曲”之旅,却半途而废。这一次,其实还好。出了几个成绩,推动了剧情,但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现整个中文配音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印象中类似的感觉出现在2018左右,当时魔兽世界8.0即将开启。预告片中,吉安娜演唱了一首《海的女儿》,不仅用悲伤而坚决的语气叙述了让她无比后悔的往事,还以最后一句“当心我”将联盟与部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推向了高潮,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很可惜我在开心的向人推荐的时候不小心打开了这个CG的中文版,所以在一阵莫名其妙的尴尬之后,我最终选择了安静的离开,然后大家都若无其事的无视了...几乎在那之后,我就开始关注各种似乎与之相关的新闻,然后发现类似的问题并不只是出现在游戏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在t恤上留下字母组合,而国际友人却喜欢在皮肤上刻汉字?为什么我们可以对喜欢的人说“我爱你”,但是一说“我爱你”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类似的问题早就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促使他们走到一起讨论研究,得到“母语害羞”的总结(注意,“母语害羞”绝不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学概念,而是对近年来类似现象的常规描述)。简单来说,人是在用母语表达某些内容,或者作为旁观者,会觉得特别尴尬,或者至少是不对劲;至于原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解释,但是总结了网上现有的很多“母语害羞”的现象,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

简单来说,每个人母语中的词语含义都是和情绪牢牢绑定在一起的,而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有些情绪是不适合直接表达的,否则夏目宗介就不值得用“今夜月色真美”来代替相互倾慕;同样,由于文化之间不可逾越的差异,一些在外语语境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出现在母语语境中也会显得尴尬。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翻译腔很粗,以及游戏中文配音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缺乏情感而很难造成* * *感。

虽然历史上游戏中文配音出现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情况,这些优秀的作品从来没有掀起过什么波澜,所以游戏中文配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奢侈品。有意思的是,这些早期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所谓“奢侈品”,却很好地避开了“母语害羞”的陷阱——无论是在《辐射3》中,当中国士兵解放112避难所时,他们高呼“站在同一张纸上,我们的巢穴正在一个个嗅出这些帝国(同志们靠边站,我们正在修理这些帝国主义走狗)”。战地2,士兵报告时,说“线路被当地庄家切断(发现敌人装甲车)”。这些所谓的汉语词汇和我们一直说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听起来又是另一种外语,自然没什么好羞愧的。

可惜戴斯在后期作品中没有保留“主动手(狙击手)”和“庄家切(装甲车)”的语言特色。虽然《战地4》中出现的中国将军说不出一口像样的中文,但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一群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下,后来走出来的中国士兵不仅学会了“老子被枪毙了”的自然表达,甚至还轻松掌握了一句经典句子。于是,曾经是笑谈的战地系列中文配音,一下子成了业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不管这个头脑风暴的想法是有意还是无意,DICE向同事们展示了消除“母语害羞”的最重要原则:自然,贴近生活,换句话说,接地气。

说起来容易,其实困难重重。战地4(多人部分)作为一款短句少文的军事游戏,可以依靠群体智慧,在不触碰“红线”的情况下,确定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三国志全面战争》等历史名著可以用古风口吻削弱“母语害羞”的影响,但其他涉及剧情、需要情感表达的游戏就没那么幸运了。上面提到的《古墓丽影:暗影》就是一个很难接地气的典型例子。作为劳拉的配音演员杨梦露,黑化的“去死吧”听起来真的让人不寒而栗,但由于国内种种限制,黑化的劳拉新仇旧恨在故事中堆在一起,却忍住“国骂”,脱口而出一句“混蛋”,实在有点不尽人意。作为中国版《海之伟大》的歌手,歌手的唱功并没有那么美(唱功和情感投入可能更胜一筹),但那个故事里的地名听起来不错,安利如果真的想参与其中,难免会自惭形秽。更别说气质慢热的日系游戏台词了,让配音演员用母语念,有点当众受罚的意思。

基于这两个原因,某种程度上,将一款游戏完全本土化到消除“母语害羞”的程度,几乎是得不偿失的。即使掩盖了各种细节,配音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中文画外音的实际效果听起来还是有点敷衍的噱头(激动和愤怒几乎不可能)。不过,正因如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卡普空表示一下敬意。在他们勇敢地接受了《生化危机2》重制版中文配音的挑战后,在他们最近发布的《生化危机3》重制版(试玩)中,女主的中文已经达到了几乎让所有玩家满意的水平。至于她能否彻底打破正式版“母语害羞”的魔咒,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