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包括什么?

1

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中国。

①围棋的规格和规则。

围棋古称棋,棋盘和棋子组成的棋盘古称“局”。是由19条纵横直线组成的坐标图。19线* * *的交点有361个点,其中有明显黑点的9个交点称为“星”。中央的一颗星叫“天元”,它的上下左右四角各有一颗“星”。围棋棋盘的这些坐标和中国古代易学中的洛书非常相似。其361交点,8方位星,四边72交点,对应古代天文地理中的360天、八卦、72相,说明棋盘中也包含古代天文地理概念。围棋中有黑白棋子,象征阴阳,其中黑子181,白子180,***361。

古代的棋盘不是这样的。三国时魏韩丹春所写的《艺文志》中记载:“纵横棋盘17个,共289个,黑白棋子150个。”南北朝时,北周甄嬛所著《孙子舒静》中记载:“今棋十九局。”1954年,河北王度汉墓出土一副东汉时期的石棋盘,棋局为17。1971年湖南湘阴唐墓出土棋盘为15。可以看出,汉代以前,15、17、19三种棋盘并存。

围棋的基本规则是,握黑手的棋手先走,在交叉处出招,出招后不能再动。然后白手出招,双方轮流出招。只能出一招,不能出“禁点”。游戏结束时,黑白双方占据的交叉点数量将决定胜负。黑胜将占据184多个路口,白胜将占据178多个路口。下棋的过程可以分为布局、中局、正式三个阶段。

②围棋的历史。

目前关于围棋最早的记载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界书》,其中提到:“尧造围棋,擅围棋。”后来在《左传·相公二十五年》中也有记载:“约宁西燕,宁答应。文子叔叔听说了这件事,说:“现在紫凝认为你不如下棋,为什么不呢?玩家优柔寡断,好不容易对上了,但是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将是不可避免的。”“文子用围棋来比喻建立君主,说明当时围棋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世本》中提到的“药枣围棋”只是一个传说。围棋不应该是一个人做出来的,而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借助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自春秋战国以来,关于围棋的历史记载越来越多,许多关于围棋的历史文物不断被发现,向我们展示了围棋在那个时期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第一个留名的棋手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到的邱毅。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夫妇也非常喜欢围棋。书中还记载了汉代围棋大师杜甫子:“凌渡的杜最会下棋。或者对其费用嗤之以鼻。主日:‘善其理者,能大益圣教。’“杜甫子对围棋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最早对围棋功能的探讨。

到东汉时期,有关围棋的理论著作开始出现,如桓谭的《新论》和班固的《支一》。在新的理论中,世界上有一出围棋,或者说是孙子兵法。而其上者,远棋,置会左右,从而变多而胜。如果你赢了,你绝不会隐瞒你的事情的重要性,你会通过争论来谋取利益。所以胜负存疑,看人数。下一个人,则守边隅,往往是一口棺材,生在一个小地方,但必不及”。桓谭把围棋的技术和孙子兵法做了比较,还把棋手的棋艺理论水平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东汉末年,著名儒生马融(公元76 ~ 166年)写了一部《赋·围棋论》,书中总结了“先循四路,护角,盖边,常对”等一些围棋技法。桓帝时期非常有名的黄先,在他的《机器论》一书中评论说:“游戏之机,唯虚而实也。”东汉写的《尹文子》一书,专门讲了围棋的战略战术。书中说“以智谋之者,如下棋,进退,攻退,亦在我之手”,明确提出了争取“先手”主动权的问题。班固的《支一》表达了当时的围棋理念。是象棋方面的权威著作,被棋手奉为经典。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下棋频繁,水平很高。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围棋爱好者。据《抱朴子》、《陆吾》记载,吴国的颜子清、马穗明被称为“棋圣”,颜子清的围棋当时被称为吴中“八绝”之一。

晋代是围棋的鼎盛时代,也是围棋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司马燕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围棋爱好者。据说在棋盘前下令攻打吴。《晋书·贾充传》中记载皇后的侄子韩密经常出入内府与太子下棋。皇帝、王子、配偶等。都喜欢下围棋,这可以解释西晋初年宫廷内外围棋的盛行。东晋时期,有钱有势的贵族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当时围棋的发展。当时,著名的大王王安和他的家人都喜欢围棋。《晋书·王导传》中记载,王导经常和儿子王岳下棋。王导的次子王天是“中兴第一,多才多艺”。当时,除了王导,还有王、支道林、和鲁迅都痴迷于围棋。

据记载,袁强在建康(今南京)与人下棋时,有人请他讲解《易经》。袁强“准备好回答,并且从未停止下围棋”。鲁迅的“棋艺曹礼”曾是广州刺史,推动了围棋在广东的发展。

围棋在南北朝时期被视为高雅的“雅戏”。南朝宋文帝人刘义隆非常喜欢围棋。他不仅在宫里下棋,还派专家出去玩游戏,然后做个棋谱回来研究。梁萧纲所著《棋品》五卷,建立了棋品体系,这在围棋史上尚属首次。所谓“棋质”,就是评价棋艺的水平。南朝时有“棋赛”,棋艺从高到低分为九类。《棋经十三篇》说:“超越九级,不能打计,不能出线,不再是浮云。”这充分体现了南朝时期围棋流行的盛况。这期间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围棋机构。南宋明帝建立的“围棋城”是专门管理围棋活动的机构,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围棋机构。

隋唐时期,围棋传到日本、朝鲜等地,促进了围棋在世界的发展。初唐著名作家王波非常喜欢下棋。据说他能每四个词写一首诗。唐朝建立了候诏制度,官方设置职业棋手,进一步发展了围棋活动。《新唐书·百官制》中已有记载,唐代宫中博士18人,其中研究经典5人,撰写历史子集杂文3人,撰写楷书2人,庄老、太乙、篆书、律、咏、飞、书算、棋类1人。他们的任务如下。书中还记载,“翰林院”有诏令供皇帝使用,包括“词、、联和、佛道、占卜、艺术、书法”。“棋博士”和“棋圣”都是职业棋手。王是唐玄宗时期最著名的待诏棋。他不仅擅长棋类,还有棋类战术三卷,金谷园九局1卷,凤池1卷。除王外,中晚唐还有王、顾师言。

北宋、南宋时期,继续实行棋待圣旨制度。北宋实行“荐补”和“补考”的选拔方式。当时,刘仲甫和李益民是最著名的棋手,等待着被召唤。南宋高宗至孝宗时期(公元1127 ~ 1189),赵娥等人是著名的棋手。

在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下,围棋的地位急剧下降,并向社会下层蔓延,这一时期围棋的发展停滞不前。

到了明代,围棋活动再次活跃起来。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宰相刘伯温、杨一清、李东阳都是围棋爱好者。据说朱元璋今天在南京莫愁公园的“棋楼”下棋输给了徐达。明代刻本《家用必备》中还印了十三部棋经,说明当时围棋已经作为常识普及。

清代是围棋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从明末到康熙初年的50多年间,棋坛上涌现出盛、王汉年、周东厚、何等一大批棋手。当时群雄争霸,各显其能,直到黄龙士异军突起,征服群雄,称霸棋坛。当时的著名学者严若渠将顾、黄宗羲等一些社会声望高、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敬重的人合称为“十四圣”,黄龙士也被尊为其中一员,足以说明他和围棋被尊崇的程度。继黄龙士、徐兴友之后,清代又出现了两位棋圣:范西屏、石祥祥,两人都是浙江海宁人,称霸棋坛40余年。他们编撰的《桃花源记棋谱》和《李逸桂芝》对后世影响深远。

围棋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棋类游戏的范畴,更是一种体现人们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智力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围棋是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特殊表达。黑白棋手在棋局上变化很大,演绎了各种玄机。其棋论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表现。

围棋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强调生命、棋艺、自然的结合,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能使人充分理解宇宙和生命的奥秘。围棋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关注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类生命的和谐。

2.国际象棋

象棋也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形式。象棋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深受大众喜爱。

①象棋的规格和规则。

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呈长方形,由9条直线和10条水平线组成,* * *有90个交点。棋盘中间没有直线的地方称为“河界”,棋盘上下两端的中间形成斜交叉线的“米”字形正方形的部分称为“九宫”。游戏双方以河为界,各有16枚,分别是将军和帅各一枚,书生(官员),大象(相),马,车,炮各两枚,卒(兵)五枚。为了便于记录,棋盘的上下两面都标有一、二、三...九和1,二,三...从右到左分别是九个。每颗棋子前进时叫上,后退时叫下,水平移动时叫平。中国象棋中还有一首《七歌》,把每一枚棋子的特点和动作规则讲得非常清楚:“将军不出九宫,士子只随;像飞四角,马在一步一步狂奔;大炮必须隔一个孩子打一炮,车库就直奔任董熙;但卒只能走一步,过河无迹。”双方下一盘棋,红棋先走,双方轮流走一步,称为一轮。谁能在开局、中局、残局的任何一个阶段把对方的大将(帅)逼到墙角,谁就赢了。如果双方都不能把对方逼死,那就是平局。

②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

关于象棋在中国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有的说象棋起源于神农时代,有的说起源于黄帝时代,有的说起源于战国时代。其实象棋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和完善的过程,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果。

根据象棋的文字记载,战国《楚辞招魂》中提到的“象棋有六书”的说法,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开始在贵族中流行。当时象棋的“形”和“制”刚刚形成,由棋、筷、板组成。筷子是骰子,棋盘是方形棋盘。棋盘两边各有六块棋子,一黑一白,这些棋子是用象牙或骨头雕刻而成的。游戏开始时,通过投掷筷子来移动棋子,以决定胜负。春秋战国时期,象棋成为一种模仿格斗的游戏。

秦汉时期,下棋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有六博、对弈、对弈等。其中,国际象棋最受欢迎。班固的《支一》中有一段记载:“子曰有游戏。今天,我在世界上是富有的,但我在游戏中是独一无二的。博义既广,又厚,义义不言。”还有一种说法是“博在球场上挂着,但他并不擅长。上位者倒霉,下位者幸运。虽有雄有雌,犹不足。”这使得人们不断改进,于是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类游戏。这是古代象棋的一大创新,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西汉时期,朝廷还设立了专职候棋圣旨。我的邱守望是“要当好王,召圣旨”。在西汉古墓葬中,出土了龙和虎两种棋子,向我们展示了古代象棋的具体形式。

象战,一种新的棋类形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它比Bose更有趣,而且不需要太多时间。北周皇帝宇文邕曾写《香经》总结这种下棋形式。

隋唐时期,唐太宗是个棋迷。他还专门研究了北周武帝写的《象经》。在他的领导下,象棋在统治阶级中再次流行起来。唐朝宰相牛森如所著的《史记》中有两个关于象战的特殊故事。其中《岑顺》谈宝应棋,说当时棋子的名称是将军、北车、、子。北宋古锦出土的“四大艺术图案”中的棋盘图案,也说明了当时唐朝的棋制与现代象棋有许多相似之处,棋盘是双向八格。

宋代是象棋形制变化最大的时期,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象棋的基本形制。北宋宰相司马光创造了“七国棋”,将棋盘纵横扩展到19行,让七个人对弈。开封出土了一批青铜棋子。棋盘纵向10路,横向9路,九宫河界。棋子有将军、士、马、炮、卒。棋子是平面象形字,不是立体象形字,和现代象棋一模一样。

由于象棋在民间的广泛普及,象棋手册和一些理论书籍相继出现。洪迈的《棋经》和叶茂青的《棋谱》都详细总结了战术技巧和战斗经验。当时流传最广的是《棋十策》和《棋诗》。《棋诗》中提到了“先得子则子先得,先失子则败,车前配马后,炮补”这样一个非常实用的战术韵。

元明时期,象棋发展到全国各地。虽然一度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克制,但当他成为明太祖后,很快就在朝廷和民间传播开来。明代涌现出一大批象棋大师,如李开鲜、陈震、吴菊隐、宋金珍等。其中,宋金珍曾经称霸棋坛30年。他的《棋谱》一书总结了几百年来的棋艺经验,在中国象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朝是中国古棋的鼎盛时期,有乾隆皇帝在宫廷考试中召见五位大臣下棋的传说。当时的民间棋派分为九派,即毗陵派、阳湖派、吴中派、洪都派、江夏派、夷陵派、顺天派、大同派、中州派。可见当时的棋坛人才济济,空前绝后。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棋谱,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在岳所著的《梅花谱》。这是国际象棋史上划时代的全球棋谱,总结了许多战术理论,把中国象棋的技战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朝末年,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国力的下降,象棋逐渐开始由盛转衰,但民间还是有不少象棋高手。

中国象棋因其深刻的内涵而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流传到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并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