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的逻辑

1,明确的时空定位

历史概念所定义的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都是确定的。人的认知能力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老底子还在”。研究历史概念确定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历史。比如,虽然“改革开放”始于1978,但今天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生于1977/1978”的幸福感。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是改革开放。1978因改革开放而获得坐标意义。

2.历时和共时。

历时性是指由历史概念定义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化)、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同步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按照纵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历了新航路的开始、19世纪中期的初步形成、20世纪初的最终形成三个时期。直到今天,这个市场仍在发展,并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按照横向联系,我们在讨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

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是指概念本身随时间演变的顺序结构,以及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所形成的逻辑结构。例如,垄断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序列结构。垄断组织可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形成因果逻辑结构。考察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或趋势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大差距。很多考生在这类题型面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