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古至今)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的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生态的自然”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义问题,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对待。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是为了反思人对自然的态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新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自然的自然”到“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变成了冲突和对立。

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历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从人类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入手。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自然一词主要用于“自然”的意义上,后来逐渐演变为“自然事物的总和”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一书中对自然的定义是:“自然”是其原初事物因其本性(而非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源泉或原因。“在古人眼中,“自然”创造了世间万物。她是神圣而令人敬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不容侵犯,导致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出现。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从而有效遏制了人类对自然的任意践踏。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本来是与人对立的,是一种完全异己的、无限强大的、不可控制的力量。人和它的关系就跟动物的关系一模一样,人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此,人类只能以自己的那种依赖来依赖、顺从、顺应自然。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维持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进入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不具备从根本上改造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也很难驾驭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对自然的改变范围也是局部的。生态的破坏可以通过自然本身的再生、变化和调整来恢复,所以人与自然保持着基本的和谐关系。

在近代,人们主要是在“自然事物和物体的集合”的意义上形成了自然的概念。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和存在构成的普遍世界;狭义上是指区别于人类社会的物质世界。自然分为两部分:自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随着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基本和谐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黑格尔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自然事物只有在人对外界实行意志时才能达到更大的整体性。所以人把环境人性化,人性化的环境就是人性化的自然。这样,在黑格尔看来,自然就成了不同于精神的物质之物。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已经被分成了两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过去的奴隶主关系转变为主从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一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类不再畏惧自然,与自然共存,而是大规模地肆意掠夺和攫取自然资源。因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到20世纪中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出现。时隔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直到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仍处于某种紧张状态,现代性的各种危机仍未消除,《京都议定书》协议的难以达成表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仍有许多障碍,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与和谐已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二、从“人化的自然”到“生态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走向本质的统一与和谐。

事实上,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许多思想家就开始关注和反思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急功近利造成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从来不像征服者统治外国民族那样统治自然,也从来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相反,我们同我们的血肉和大脑一起属于自然,我们不应该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在报复我们。”马克思还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换句话说,人类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他们给自然的概念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认为。所谓人化的自然,是指在人类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的影响下,与人发生人身关系的自然。“自然是人为了不死亡而必须不断与之交流的身体。所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与自然相连的,也就是说自然与自身相连,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把自然视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首要源泉,这首先在于社会历史,但同时,自然也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由存在,而是人的本性、人化的本性或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本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同时被自然设定,同时又被自然化。

现代生态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一脉相承。所谓生态自然,就是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人和社会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服从整体的自然规律。一方面,这种观点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恢复了人的自然地位,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表明了人对自然的回归;另一方面,将自然纳入人与社会的发展之中,将自然视为人与社会的自然基础或无机体。所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自然概念演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从古代到中世纪形成的“自然自然”的观念指导下,人与自然原本的和谐状态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近代“人化自然”所建构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被人们所唾弃。“生态自然”概念的实质是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生态自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到人是自然的一员,从改造自然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保护自然,人类才能保护自己。同时,建立以“大我”为价值轴的生态整体主义,从全人类的价值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和他人的发展,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考虑下一代人的发展。

其次,要在技术上创新,引导科技发展趋势,让自然成为人类的伙伴和朋友。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一方面,科学理论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野更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更深刻。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意识地选择了适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大力发展无公害能源和生态农业。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模式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关注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自然观的价值主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科学技术的异化是造成今天生态问题的原因之一,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目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在发展中的优先地位,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加大了向大自然索取的力度,同时将一些重污染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并以各种方式将工业废物运往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文明,就要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引导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及时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只有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的负面影响,只有及时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才能走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目的的误区。马克思对未来* * *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极其精辟的概括:* *资本主义是以他人的发展为基础的自身发展的前提,因为“这种* * *资本主义,作为完整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