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镇的历史沿革

静海镇位于惠来县城东南角,距惠来县城26公里。领土的大部分是山地,背山面向南海。像古城,有象城之称,靖江有靖海之称,湖海相连。可谓是古象城,今静海。此外,还有蛋岛、靖江市、澄城等别称。

唐宋时期,静海居住着渔民。在元顺帝(公元1333-1368),大都后表楼十八乡村民,因海盗而迁居至此。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设静海千户卫戍。隶属潮州卫,有千余名将帅,1121名旗兵。第一个乾宗Xi赋举。嘉靖二十八年,朝廷下令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划入惠来县,为静海所辖原尼渡的一部分。1948静海解放前,整个夔阳关以外的东部地区都在静海镇管辖之下。解放后,地区建设发生了许多变化。1986撤区建镇,辖2个居委会,1个渔民委员会,22个村民委员会。

静海(所)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建成于13年。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和雍正五年(公元1927)重修。静海镇呈倒三脚架状,中心凸出,外围较低。这座城市高10英尺,城墙长501英尺。东、西、北、南四门由十字形街道连接。城门里有瓮和塔。城墙内外两侧用石垒砌,中间夯土。城墙上挂满了垛,垛上有洞,城西是欢乐谷路。四个城门上挂着石碑:在东方,表示“海胜大局”,在西方,表示“静海安澜”,在南方,表示“和而不同,避而远之”,在北方,表示“关键永存”。南城门和城墙在1952修建石狮湖水闸时被拆除,东北城墙和城楼依然存在。

香山环抱滨城,湖海相连北京。

兵在咬骨,但惜海,南疆疆域写英名。

静海所历来是粤东海防的前哨,驻军的堡垒,惠来县的门户。至今仍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工事或遗迹。比如位于静海港边上,名为明代修建的静海堡,八门大炮,18营房。专业防卫部队有1人,台湾士兵有47人。在已经建在北门城外831年的后羿村南面,曾经建有武陵驿站,驿站前的“千千宫”依然存在。东门外是“军校”旧址。还有从静海市经驿站到朝阳的“古石灰路”的一部分。关于静海城东北的五华里,还有建于清代的古烟码头“烽火台”。

因静海形似半岛,构成汕头至汕尾东西水域的转折,是各类船只航行的必经之路。在静海镇附近约6公里的石陂山上,是清朝光绪年间英国国际公司建造的国际航行灯塔,称为“石陂山灯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于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接管,1942年拆除,1948年重建。塔高改为110英尺。解放后,由人民政府于1954重建。这座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的灯塔。1986年5月,塔台改装英国旋转聚光灯,射程18海里。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石碑山脚下有一座波峰,巨塔雄伟于蓝天,照耀千里,指点着映虹的扇帆。

建城638年的静海院和建城483年的静海城分别比惠来县早155年和25年,可见静海城堪称惠来古城和粤东滨海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