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献石的历史
一种可以摆放在书桌上,体积略大的奇石,称为“石供”。石祭是最大的,也是奇石的主流。它们通常在基底准备好之后被清理出来供观赏,这不同于放在水中供欣赏的雨花石,也不同于主要欣赏其原始形态的生物化石。“灵璧石奇于天下,其声如青铜如玉”,这是宋代诗人闫芳由衷的赞叹。晶莹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薄、透”之美。它的颜色多为白色,很少有蓝黑色的石头。博山文石产于山东省中部山区,具有良好的形状和纹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纹理丰富、形状奇特的岩石。除了造型,石材表面纹理的多样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古朴雄伟的黄河石,主要产于黄河上游。在无尽的岁月里,石头被黄河的水和泥沙相互冲击、打磨、碰撞,所以形状多为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形,充满沧桑。云山雾绕的大理石,主要产于云南省大荔县点苍山。细净有自然光泽的为上品,色彩丰富,有绿、棕、黑、黄、灰、红,有的有黑白印章,有的一石一色。色彩和纹理交错搭配,就成了自然的画面。
中国有收集和欣赏奇石的悠久历史。被誉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自古以来就为众多文人墨客、诗人、达官贵人所神往,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而得名。早在《尚书·愚公》中,徐州就有“浮于岸边”的记载。另有文章称,“泗水岸边有许多美丽的石头”。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知道了这件事,就命令使者“用钱去要”,送给“寺庙供养”。这里的思宾美石就是人们所说的灵璧献石。
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一直到唐朝,墨家诗人和官员都很贵,文献中很少提到灵璧献石。但是,作为一种石文化现象,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的《阙子》里有一个故事,说“宋国愚人”因为收集奇石而被人耻笑。(唐·李习安引《后汉书》卷四十八《阙子》:“宋愚得偃师五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是宝。周珂听说后,他的主人和父亲借了七天,戴着一顶皇冠的衣服,他被特殊的牺牲,十重皮革和十缇困扰。客人看见了,就把嘴藏了起来。路虎笑着说:“这块燕子石和一块瓷砖没什么两样。”大师的父亲很生气,说:‘商人的话把工匠的心摆正了。藏的越强,守的越多。" )
从秦汉到南北朝,赏石的记载大多局限于皇家宫殿和贵族园林。被后人尊为赏石鼻祖的陶渊明躺着喝醉酒,他并没有确切的指是哪种石头。所以灵璧供奉的石头和其他奇石是一样的。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宋代是灵璧石祭文化的繁荣时期。开启“痴迷”赏石风气的第一人,是这个时代南唐多愁善感的艺术女王李煜。
李煜祖籍徐州,继承父业,立砚官,开发灵璧燕山和皖南砚。从此灵璧名扬天下。当时李煜藏了一座山(包括墨池的奇石),是稀世之宝。据《灵璧献石》记载,此考证山直径一尺有余,有***36峰,各有其名,峰洞相连,错落有致。下洞折成上洞,里面有龙池。多雨潮湿,一点点水滴入池中,久久不干。之后这座山几经易手,成为藏石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赏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艺术家苏轼和米芾,都出现在宋代。
苏轼任徐州知府期间,喜好向灵璧献石,多次到灵璧县寻石解围。他的赏石玩石的性格,和他的性格一样豁达开朗。为换取“麋鹿万景石”,他以“丑石风竹图”主人的身份泼墨。灵璧张的园中有一奇石,名曰“小蓬莱”。索要后题“东坡居士醉后醒”并珍藏。他是从徐州调过来的,还专程去灵璧拜访了张氏园的主人。应张之邀,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将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一块石头,高兴得酩酊大醉,躺在云龙山北麓的一块巨石上呼呼大睡。半夜醒来,看满天的星星,自由的扔石头,充满诗意。他写下了“醉醺醺地走在黄茅岗上,山上乱石如羊,山顶都是醉石”的千古绝唱。从此这块石头就叫“东坡在床”。古今人来床上爬石凭吊,写诗作画的人也不少。和米菲的石头崇拜一样,成了千古佳话。
如果说苏东坡在赏石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实践的话,那么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画家,在储石赏石的过程中,经常得到书画创作的灵感,并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论运用到赏石中,提出了“皱、薄、漏、透”四大原则。这四条原则至今仍是评价奇石的基本原则。为赏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至于“米芾拜石”的故事,对后世赏石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南宋文学家叶梦得也是一个嗜石如命的人。他在《石林》中写道:擅石梁是爱好。古今文人遇到诗人,未必真的好。最好的也不是自己能解决的。春节官余绍兴回到灵璧县,世人以为是奇石。在船上生病的时候,听说有很多茶叶市场,想去卖。我当时急着要一个,价格800,就拿回来了。把700金全部探索一遍,一起出家门,也不觉得恶心,晚上睡觉。知多好石,不谈。那些自己挖沟挖岩溪躲在土里的,越来越奇怪了。如今,这里有十多个洞穴,奇石多得我都数不过来。我仍然爱他们。老先生执着于向灵璧献石,结果得了一块石头,抱在怀里睡了。他高兴得甚至生病了。他那种“每一个诗人都不一定是好的”、“好的那一个也无法与他的心调和”的感觉,恰恰说明他执着于石与人的合一,人与石的融合,执着于与石“交流”的能力,执着于视石为非石的梦幻境界,这就是灵璧献石的无穷魅力。
说到灵璧供石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祸国殃民的宋徽宗“石化帮”。从公元1051年的宋仁宗到灵璧县(洪诗县)采集古乐谱,到宋徽宗在开封府修建“艮岳”,期间征用了大量的灵璧石祭品。以灵璧石为独立景观的“艮岳”有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灵璧,供奉的石头体积巨大,被冠以“青云奇峰”之名,还有“金玉龟”、“望云龙块”。传说有一方,灵璧奇石,高二十余尺。船运到开封府后,冲破了城墙,被几千人抬着,惠宗说;"这块石头是神圣的。"那是一块金腰带,挂在石头上,然后才被移到花园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灵璧石祭的发展。至今,徐州博物馆的甘龙宫还保存着一件花石类的遗物。
在石文化兴盛的宋代,出现了经典的赏石专著《云林石谱》。《云林石谱》石制品116种,灵璧献石列为第一品,被誉为最有趣的石,奠定了“天下第一石”(干青龙语)的基础。到了宋末,又出现了一部《宣和十谱》。由于皇帝和文人的推动和收藏,灵璧的石制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明清时期是中国奇石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赏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更加完善严谨;一些经销士兵、货郎和小卒、农民和工匠也进入了收集奇石的高雅行列。在清代的石头爱好者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龄。这两位伟大作家的人生道路非常坎坷。他们努力写作,寄托着自己的“孤独和愤怒”。《石清虚》一文是蒲翁爱石的自画像。故事中,顺天人被云菲惩罚,“好石头,但我看到好的就毫不犹豫地直了。”一次,他得了一块奇石,“四面玲珑,峰峦秀丽。”我高兴极了,如获至宝。用檀香,为所有的书,彼此许下诺言。但却一再被强人抢走。惩罚云菲决心直到他想为一块石头而死。蒲松龄将石、人、神融为一体,表现了他对奇石的虔诚。曾经被蒲松龄珍藏的历史名石“海月石”,现珍藏于蒲松龄纪念馆。这块石头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明清时期,赏石理论更加完善。曹昭的《论葛沽》对灵璧的供石作了中肯的评论。《素园石谱》和《灵璧供石考》都对灵璧供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完善了宋人的赏石观。在“薄、透、皱、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丑为雄,丑为美”,使方珍成为佳品;丑到极致就是美的极致的“丑时观”。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不仅收藏灵璧的石质供品,而且把灵璧的石质供品挂在斋堂里当作一件高雅的事情。风流的乾隆皇帝下江南,不仅题写了“天下第一石”,还把江南的许多名石运到了北京。在皇家园林和中山公园社坛内的假山,都有供奉石头的灵宝。园内刻有乾隆题字“画月”和题字“青莲花开”,也是灵璧的石祭。近当代也有不少名家把玩和收藏灵璧石供品,但对灵璧石供品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突破。四十年代以后,奇石文化一度没落了几十年。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国大地,一度被忽视的精神宝藏供养石重新浮出水面。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去灵璧的供石处“寻宝”。一旦抹去了身上的浮尘,灵璧的石祭所特有的内在魅力必然会大放异彩。当地农民将挖掘精神宝藏视为致富途径。1991年,中国宝石协会在北京召开观赏石筹备委员会,随后各地协会陆续成立。国家园林部门还举办了两年一次的奇石展,集中展示奇石,开启了奇石市场的长河。灵璧石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石材博物馆的必备藏品。90年代中期,是灵璧石进入市场的辉煌日子,也是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灵璧石材供应主产区渔沟镇有大大小小的石堂300多家。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靠近灵璧的供石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样一批批灵璧的上品石头就能源源不断的涌入徐州。徐州灵璧石刻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湖旅游胜地徐州,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列为中国十大优秀石刻收藏博物馆之首。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退休干部、教师和企业集团的老板都认为到灵璧收集宝藏是一个好主意。一些人还在北京、广州、烟台等地开设了石馆,一些石商穿梭于灵璧供石地和国内各大城市之间,运送灵璧供石数千吨,为灵璧供石的流通作出了贡献。从65438到0999,王晨先生用自筹资金创办了“徐州奇石网站”,收集灵璧精美的石祭,灵璧的石祭正以暂时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直到现在,文化素养深厚的人依然是藏石队的核心。这些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奇石文化的高品位层次和圈子的辐射下,藏石整个团队得到了扶持和引导。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富有石头的藏族艺术家。
在灵璧的献石热潮中,各种玩石书、绘本相继问世。198,灵璧提供的28种石材被列入《中国玩石目录》,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列举。2000年9月,张训才先生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专著《中国灵璧奇石》出版。5438年6月+2002年2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灵璧祭石》画册。2002年2月,徐州石文化研究会主编王文正出版了《中国灵璧献石谱》一书。这些赏石专著的不断出版,表明灵璧的祭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灵璧祭石文化的复兴。近年来,灵璧的供石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灵璧的石祭越来越受到中外藏石界的关注。但是,事情会反过来。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一是乱采滥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浪费了灵璧石材供应资源。二是一些功利主义者为了从中谋利,煞费苦心地用诡计和斧头欺骗世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灵璧献石的声誉。也有严重者小题大做,借用灵璧献石的小缺点,以缺点掩盖整体,以点代面,抹黑灵璧献石的名声。这些都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充分重视。
“灵璧石之奇于天下,其声如青铜碧玉。”流淌了千年的灵璧石,沐浴着春风,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辉煌。
“灵璧石奇于天下,其声如青铜如玉”,这是宋代诗人闫芳由衷的赞叹。灵璧石,又名岩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盘石山北麓平畴。古时候,泗水从山北流过。灵璧石供发展很早,早在《尚书》?在龚宇,有一个记录,徐州的贡品“浮在岸边”。磐石,即指磐石,孔安国《尚书?传记解释说:“泗水中见石,可为岩。“据《被捕橡树》记载,“泗水岸边有许多美丽的石头。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使者去“要钱”。锡宾人得知孟尝君人喜欢石头,非常高兴,石头因能养活成千上万的食客而闻名。他们装满了10车美丽的石头要送,孟尝君实际上为此目的访问了锡宾。后来,这些美丽的石头被分配到“寺庙认为这是一块石头。”事实上,“萨宾石梅”就是后来被称为“灵璧石祭”的东西。灵璧的石祭举世瞩目,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