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科技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显著进步的?

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长期的科技高潮和三次科技中心转移。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古代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中国汉唐宋元时期(前期)。第三次高潮发生在14世纪-20世纪,文艺复兴后科技中心在西方。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比较

第一,古希腊罗马的科技发展领先。

从古代到公元前3世纪的科技发展中心都在古希腊和古罗马。

自从北京人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学会了使用自然火,中国就开始了我们祖先的原始科技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中国科技发达。中国先秦夏商周时期,科技优势主要在于系统的天文观测、干支发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比如春秋时期37次日食的记录,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的确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写的《石干星经》;医学《内经》、扁鹊四诊法、青铜艺术: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泗阳方尊、战国时期赏功宴饮镶嵌铜壶、音乐编钟全套;水利建设方面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在当时的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整体水平不如古代西方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的几何学和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占主导地位,其科技达到了西方古典时代的巅峰。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

公元前3世纪至13世纪的科技发展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的体系。中国和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处和短处。东汉宦官蔡伦、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华佗的麻风散都是杰出的发明。特别是秦陵的兵马俑,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秦汉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各有特色。在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以九章算术为基础,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体系。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以几何学的要素为基础,以抽象空间形状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在天文学上,中国形成了细致观测、天文历法、人员比较的传统。

西方国家致力于构建宇宙模型的理论探讨,最终导致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的建立,比中国的遮天、浑天、宣夜三说更为完整合理。在物理学上,墨子在光学上有建树,阿基米德在力学上有建树,但后者在萌芽实验、定量处理、理论高度等方面都优于前者。在综合科学方面,莫箐略逊于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著作。所以一般来说,此时的西方科学水平更高。但技术比较则是另一种情况:中国以大型水利工程、农家肥、绿肥、改良农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堪比罗马;金属冶炼业一举完成了从块炼铁到钢煎的转变,许多技术比西方早几百年或几千年。在医学方面,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在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效果方面都比不上扁鹊、张仲景和华佗。在制造技术上,无论农具、冶金、机械,中国的新浪、地动仪、提花机、造纸术都是世界第一。就科技综合水平而言,自汉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至6世纪),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德国奥托和荷兰安托奥尼计算的时间早了1100多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地学(水经注)、农学(齐术)、医术、冶炼(浇钢)和机械技术都超过了西方。

隋唐时期(6至10世纪),阿拉伯天文学获得了更精确的岁差和赤纬数据,托勒密的地心说受到质疑。数学开始规范代数和三角学;从地理上来说,子午线的确定比唐代僧人及其随从更准确。炼金术中形成的萌芽化学。这些成就,加上它吸收、保留和传播东西方科学的工作,使它的贡献大致等于或超过我们。但毫无疑问的是隋唐的技术——制瓷(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印刷(雕版印刷)、医药(唐代草药、方)、建筑(赵州桥、长安、)水利、火药、机械、纺织等远远优于基础薄弱的阿拉伯人,以及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

宋元时期(前期)(10 ~ 14世纪)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期,因为隋唐以来建立在雄厚经济基础上的许多科技成果,进入宋元时期才得到系统总结和充分展示:毕升比欧洲早400年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在南宋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唐朝末年,火药被用于军事。北宋时广泛使用,元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天文历法,沈括的《十二齐历》,过了800多年英国才编了类似的历法。郭守敬的时间历法与现行公历的一年周期相似,但比现行公历的建立早了300年;秦、、杨辉和朱世杰的成绩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技术上,王镇的农业书籍,中医系列著作,32轴水车纺车,水运仪台和武学总论,大城市建设的建筑方法,船坞和水密舱的出现,煤炭冶金和大风扇吹制,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成就。在此期间,除了几个领域外,阿拉伯科学和技术都有所下降。西欧的科学技术虽然正在恢复,只是在少数领域与宋元时期相当,但综合水平仍落后于中国。

第三,西方科学技术的重新崛起

14到20世纪的科技发展中心在欧美。元朝中后期、明朝、清朝初期(15 ~ 18世纪),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科技已经落后。依靠传统积累的惯性和长期的优势,中国在《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少数项目上仍有一定地位,但已是强弩之末。在西方,科学始于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里乌斯的《人体结构》的发表,最终通过天文学、解剖学、力学和数学的革命,以及17年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完成了世界近代科技史上的第一次运动,也宣告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落后。此后,世界科技中心向西方转移。那时,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分散的世界历史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转变已经完成,不同地区科学技术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状态同时结束。因此,科技中心成果的向外扩张主要是以吸收和模仿西方科学技术的形式出现的。严格来说,中国近代科技史是从明末西方传教士西迁开始的。

1870年前后,世界进入第二次科技革命,英国以“三大发现”和电磁理论为核心的形成达到高潮。紧接着,以德国和美国为首,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在西方全面展开。19世纪,清朝还处于近代科学的启蒙时期。李、华、徐寿等人的译著使微积分和近代化学得以传入,但他们的独立创造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引进的技术:第一台蒸汽机车(1862)、第一艘机动船(1865)、第一台蒸汽机车(1881)也比西方晚很多。当然,龚振麟当时的铸铁枪法比西方早了30多年。詹天佑的铁路设计建造,冯如自行设计的飞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

现代世界的科技史是从19年开始到20世纪之交。它涉及的领域从数百亿光年的宏观宇宙到无限的基本粒子和生命运动。相对论的讨论,量子力学中质量和能量的转化,宇宙的演化,遗传信息的传递,都向哲学提出了至今无法圆满解答的问题。从技术上讲,20世纪前40年的突出进步主要是在电力、电子和航空方面。而民国时期,中国的科技只在地方考古学、地质学、植物学、人类学等方面有较高造诣。虽然陈的函数论、苏的微分几何、华的堆素数论在数学上处于世界前列,但这并不能改变落后于西方的基本状况。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迅速向世界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信息、核能、空间、材料、生物工程在内的高新技术。在* * *的领导下,科技基础薄弱的中国,既有过胜利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居世界前列,在核武器、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高能加速器、航天器等方面也进入世界行列。客观地说,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大大缩小了中国科技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近代以来,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发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这从获得诺贝尔科学技术奖的统计数据就足以证明。到2001,12,10,诺贝尔奖走过了100年。自100以来,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475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其中包括6位中国科学家,但没有一位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