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将衢州路改为龙游府?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学元朝辽制,把府置于州之上,即省、道、府、州、县。但一般只有三个层次,即省-道(地)-(州)县。《元史·地理》记载:“元十三年,平江南改衢州为衢州道。”元代,衢州为道。
明代宋制分为省、州、县三级。最高一级地方权力分在总司令、主事大臣和判官手中,主事大臣被命名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第一级。《太祖实录》记载:“明龙凤出海五年,取衢州路,改龙游府。”公元1359年,衢州路改为龙游府。
明万历万寿堂刊《统一、建立、演变史》记载:“今朝改陇右府,改衢州府邻五郡。”
在改陇右府时间上,志、赵志、陇右二老志均作于二十二年(1362)。如《明万历壬子年陇右志》记载:“帝壬寅年改衢州府为陇右府,郡隶之,丁未收复为衢州,郡仍。这比《太祖实录》晚了三年。
但民国时期的《龙游县志》继续沿用《太祖实录》的记载:“元明之际,改郡为府,留郡五年。武元年,陇右府废,郡不变。”
飞龙拜访政府的时间也有差异。《陇右县志》成书于武元年(1366)。而《通志》、《赵唐宓志》、《江山县志》都是写于癸卯年(1363)。但在陆贞《开化县志》中,贾陈年(1364)仍为龙游府。
先讨论朱元璋为什么把衢州路改为龙游府,不考虑改的时间。
元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下金华,衢州却迟迟不能攻克,于是撤换了围困衢州的主帅卢仲衡,换上了常遇春将军。《明史·常遇春传》记载:“自取五州,调枢密院守吴。调兵绕衢州,以奇兵破瓮城南门,灭其战器,急攻之,再得一万兵参枢密院。”
常遇春从元顺帝到吴征十五年,后加入朱元璋,自邀为前锋,力战大败敌军,并说他能使数十万人,纵横天下,而军队则称之为常遇春数十万。常遇春接到命令后,率领部队自东向西一路杀来,先取陇右城。在此期间,他写了《中土之旅》:
龙游时,西风羡袍。
红色增添秋树的血液,绿色长出干枯的池发。
比房子更豪华,比平原更凶残。
过山入眼,回首必挠鬓。
常遇春四面作战,死于三十九岁。他的诗很少见到。留下这首诗,可见他对陇右的深刻印象。
但是当常遇春围攻曲城的时候,他就麻烦大了。曲城戒备森严,固若金汤。曲城统帅伯颜之后,是名门望族,才华超群,诗词书画俱佳。他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曲家。
常遇春竭力修筑鲁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军械,将衢州六门团团围住。然而,伯颜未使用的金灿总是被一一解决。“用一簇芦苇烧鲁车,驾千斤秤钩,用长斧削木梯,筑穴夹城防”,常遇春忧心忡忡良久。
二月围城时,常遇春见衢州南门人烟稀少,便以奇兵攻入瓮城南门,破坏了战斗器械。曲城元朝枢密院裁定,张斌知道守城无望,派使者密约投降。常遇春设法赢得衢州,并抓获的浪费金和法院判处他坚持花。
或许是因为衢州战事艰苦,围城持续时间长,双方损失惨重。常遇春有了委屈。报朱元璋批准后,改称衢州龙游府,武义县令杨为知府。当然,政府仍在曲城。并设“金斗翼元帅府”,以唐君庸为元帅,夏邑为副元帅,朱良祖为枢密使科判官,宁玥掌管和军预备役,常遇春仍在宁玥。
衢州之所以改名龙游府,可能也和另外几个人物有关,一个是刘基,他的名字叫博文。郑铮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宋濂之名,邀之。刘基多次游历陇右,留下了一首诗《飞龙游》:
?微飞升以献清凉,客夜寄。
?秋高气爽,马头高挂明月。
?草虫是宫里来的商人,树叶闪闪发光。
?羊肠小道不是我的选择,圆周直如发丝。
?一鞭望南天,艳阳高照,福建更美。
刘基还写了一首歌,《赠夏卓》。《明史研究》(编号12)和《刘基交游考》中记载:“张卓,字纪明,陇右人。向朱晖学习,然后把他的弟子传给赵玉安总督。精细天文学。起初,吴鸿被任命为秦天监察院的宣下官员。赵的《皮象新书》出版,宋濂作序。”
这一章极有可能是岳亭的一个和尚。明代郑潇《今言一百九十六》记载:“越王镇守兰溪。赢岳亭庭的和尚,包里有一本天文地理的书,是在岳公帐下留下的。征衢州上,龚玥遇岳亭,去其书。”、陈《国初事迹录》:“太祖府,立于省东,夜登楼月庭,仰视天象尽,得其指示。”
越王是胡大海,检包里的“天文地理书”应该指的是皮象新书。当时,朱元璋非常重视天文现象,张卓是朱元璋早期的天文学家。郑铮十九年(1359),天下未定。陈友谅和张士诚太厉害了,朱元璋不敢信任他们。也许是听了张卓和刘基两位天文学家的话,朱元璋才把衢州龙游府改名为衢州龙游府,意思是准备将来周游世界。
那么,你后来为什么废了龙去参观房子呢?
元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被封为武公,但仍沿用龙凤称号。武元年(1366),亡,陈友谅灭,张士诚围。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已今非昔比,大局已定。所以改为武元年,为自己登上皇位铺路。衢州市自唐武德四年起为州治所在地。从地理上看,衢州城易守难攻。龙游城位于两河交汇的平原开阔地带,更容易被渗透,这在明清后期多次得到验证,尤其是兵家同处。当时朱元璋无意迁都,弃龙访朝,恢复衢州府也就顺理成章了。太祖龙凤十年,即吴元年,张仪知衢州府。
有些历史是难忘的;有些历史,风清云淡。但无论如何,都会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