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玉米在中国的生物学发展和发展前景。

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前景分析

随着国际玉米加工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玉米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加工速度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区域重心转移等一系列新趋势。从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玉米增产潜力仍然很大,玉米产业正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世界玉米加工业集中在主要生产国。

2006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为654.38+0.47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为765.438+0.74亿公顷,占全球的48.7%,产量占69.26%。这四个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玉米生产国。

近年来,美国、巴西等国乙醇产量的扩大,带动了玉米加工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玉米产业革命。特别是随着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燃料乙醇产量日益增加,以玉米为原料的冰醋酸、化学酒精、环氧乙烷等生化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玉米食品和玉米饮料正成为时尚消费的新宠。玉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世界玉米加工的重心逐渐开始向主产国集中,主产国的玉米消费量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中国、巴西和墨西哥四大玉米生产国国内玉米消费总量为4.5亿吨,与2006年的3.8亿吨相比增长了18.4%。同期日本和韩国的玉米消费仅增长1.8%,而全球玉米消费增长16.6%。

加工重心的变化导致玉米贸易竞争更加激烈。2006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埃及和加拿大进口了3660万吨玉米,比2006年的3850万吨下降了4.9%。同期,中国和南非出口玉米370万吨,较2001的968万吨下降665.438+0.8%。

专家分析,当前国际玉米加工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玉米进口国面临较大冲击,主产国势必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玉米主产国的畜牧业和以玉米为基础的加工业将在新一轮调整中受益匪浅,畜禽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必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旋律。

国内玉米加工业向主产区转移。

在世界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下,中国玉米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开始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扩展,玉米产业重心开始从销区向产区转移。

1.从生产情况看,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和市场价格的推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高涨,玉米产量持续上升。2006年全国玉米产量654.38+0.43亿吨,比2006+0年的654.38+0.654亿吨增长25.4%,6年平均增长4.2%。

2.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淀粉、饲料初加工正在向以变性淀粉、赖氨酸、化工酒精为代表的深加工甚至生化加工转变。淀粉衍生物和乙醇下游产品开发不断加快,并取得重大突破。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王祖继介绍,目前,吉林省共有玉米加工企业500多家,加工产品从淀粉、酒精等初级加工产品逐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转变。加工产品有200多种,从普通淀粉到多元醇和乳酸生产的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采用了很多国际顶尖技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初步形成高精尖产业集群。”王祖继说。如长春大成集团今年投产的加工225万吨玉米、654.38+0万吨化学酒精、654.38+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技术水平较高。大成集团获得了生化酒精催化剂生产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化学酒精生产技术等数十项国家专利。生产1吨化学酒精只需要1吨淀粉,消耗1.42吨玉米。能耗仅为原设计水平的一半,玉米化工产品成本仅为石化产品的一半。

3.从区域结构来看,国内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心正在从销区向产区转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说,过去20年,玉米主要从产区运到销区加工,因为产区投入不足,加工业发展缓慢,沿海发达地区资金优势明显,所以玉米资源可以配置到这些销区。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开始向北方转移,产区玉米资源比较优势凸显,资本配置作用不断加强。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中粮、华润等大企业的投资一直在增加。

主产省玉米增产仍有很大潜力。

随着产区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原粮外调量减少,销区省份开始担心产区加工业过多消耗玉米,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对此,玉米主产省吉林表示,未来十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将再翻一番,既能满足自身加工业发展需要,又能保证一定量的原粮调入。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分析,吉林玉米从提高内涵和扩大外延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提升内涵包括:

1,提高玉米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寻求品种突破,重点研究和推广高产专用玉米。同时,在现有先进适用技术上提高大田率,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模式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旱作节水技术;玉米螟生物防治、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三项技术;此外,如果国家能在玉米中推广转基因技术,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约10%,而吉林省相当于增产20亿斤/年。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高产农田比重。水利设施方面,吉林省近年来投入不足,没有钱支持重点灌区和涝区的排灌工程。目前,吉林省正在启动松花江引水至白芨、哈达山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土地整理等项目。如果能得到国家支持,经过3-5年的建设,吉林省西部可新增200万亩基本农田。在中低产田方面,吉林省农委副主任袁介绍,吉林省登记耕地面积6000万亩,实际耕地面积8306万亩,其中一半是中低产田,近4000万亩。中低产田的形成主要是水土流失、耕作方法不科学、农家肥投入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吉林省委书记王民说,如果近四千万亩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增加粮食产量五十亿公斤是完全可能的。

3.种植结构调整与机械化生产。王守臣说,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扩大玉米和水稻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春耕生产已经结束,大豆减少了654.38+0万多亩,杂粮也减少了,而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654.38+0.6万亩,相当于增加了8亿斤。

吉林粮食主产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较好。而农业机械装备较差,尤其是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例不足,整体机械化能力更低。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思说,机械化作业主要可以提高农作物播种和栽培质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力,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灾能力。据测算,通过机械化生产,一斤玉米不仅可以降低一毛钱的成本,还可以增产10%。

扩大外延主要体现在采取农业技术走出去战略,发展周边国家的玉米生产。包括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和市场运作。比如与菲律宾的中菲玉米合作项目,就是通过向菲律宾租赁654.38+05万亩耕地25年,在菲律宾6个省建设吉林玉米生产基地,年产玉米近654.38+05亿公斤。项目建成后,一部分原粮可通过外贸供应南方省份加工需求,一部分可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吉林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可以有效输出。

此外,吉林还积极与缅甸、老挝、俄罗斯、蒙古合作,计划开发耕地1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50亿公斤。王守臣说:“根据规划,经过5-10年的努力,吉林省将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升粮食发展空间。通过内部挖潜,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100亿公斤。再加上外扩,估计国外可增产约6543.8+05亿公斤,预计粮食总产量可增产250亿公斤。届时,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00亿公斤,其中大部分是玉米,产量将翻一番。"

政策推动国内玉米产业布局良性调整

我国主产区玉米不仅增产潜力巨大,而且从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成本来看,也表明我国玉米产业正在进入良性调整期。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心集中在原料产地。美国农业部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以来,美国、中国、巴西等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国内消费量连年增长,而日本、韩国等玉米进口国的玉米国内消费量不增反减。特别是美国和巴西在玉米产区直接建了乙醇厂。

从区域经济构成来看,内销区的粮食加工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但在产区却占很大比重。去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6543.8+0.26亿元,与汽车、石化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粮食加工业遇到大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从加工能力看,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业不仅主产区发展迅速,销区也发展迅速,加工能力与本区粮食产量相比严重过剩。从吉林省的实际加工能力和未来粮食增产潜力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的粮食加工格局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山东、安徽、河北、广东等省粮食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和饲料,属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袁说,吉林玉米加工的主要产品是食品、饲料、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学酒精,几家大型酒精加工企业正在开发下游产品,如利用乙醇副产物生产玉米油和高蛋白饲料。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实现了玉米的深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