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风吹去的地方
宋郭猛据说是现代的安徽蒙城和山东东明。但由于史料记载模糊,庄周的详细出生地至今不得而知。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庄子是宋国皇族的后裔,他的祖先是宋国第十一世君主宋代公。庄子天生气质不凡,大概和他的出身有关。
庄子不同于以往的百家争鸣。他个性鲜明,行为洒脱。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不向皇帝喊话,只向普通人喊话的人。先秦诸子也写了无数文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给皇帝看的。所以这种百家之子都是以帝王的视角,阐述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如何管理诸侯。
但庄子并不买账。他崇尚无为,鄙视一切。他的散文和词幽默、讽刺、浪漫。他是一个追求自由,反对当官的人。
庄子做官有个典故:
有一次,楚王派使者邀请庄子到朝廷任职,庄子却指着泥里的乌龟对使者说:你看乌龟死后是剥了皮供奉在庙里好,还是保命把尾巴随意放在泥里好?
他认为当官就是丧失人身自由,这是非常可怕的。
庄子是中国整个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的慰藉。据说古代学生在北京考试要配两套书。一套是四书五经,一套是庄子。考上了就继续学四书五经,考不上就学庄子。因为《庄子》能给读书人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慰藉,他那略带消极、逃避现实、精神自由的思想很容易引起那些因为现实问题而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失败者的共鸣,他们能在《庄子》中找到寄托。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轻松。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到有压力,不妨读读《庄子》。
除了带给我们舒适和自由,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轻松地看待死亡。
还有一个故事生动地解释了孔子和庄子在“死”的问题上完全不同的观点。
孔子从来不提“死”的问题。
孔子有个弟子子贡,非常好学。他缠着孔子问他:人死后会怎么样?
孔子认为,如果死后一切都在,那么普通人就会搞铺张浪费,临死前还会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把身后的事情整理好,这样殉难、盗墓等事情就会相继出现。恢复古代制度是社会的倒退,这种做法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死后一无所有,人们就不会对死去的祖先有任何的尊重和追求,以至于死后甚至会对父母视而不见,甚至会把亲人遗弃在路边。这很残忍,不符合儒家的礼义仁。
于是孔子干脆保持沉默。
但子贡坚持说,只要老师愿意指出迷宫,他绝不会把秘密泄露给第三者。
孔子很婉转地沉默了他一下,说道:
“你死了就知道了。”
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非常害怕死亡。
庄子有独特的风格,他永远不会回避谈论它。相反,他对“死亡”掉以轻心,称之为“化身为蝴蝶”。他用轻描淡写来形容自己:
一天,午睡后,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翔。感觉很舒服很舒服,可是突然,我被一种噪音惊醒,发现我还是原来的庄子。于是,他想知道是庄子的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的梦变成了庄子。今天,庄子柯南从梦中醒来,蝴蝶飞出了窗外。明日蝶梦消散,庄子不见。
所以他得出结论,“死”就是“生者寄之,亡者还之”,也就是说,活着只是储存在人身体里的肉体,死了就化为蝴蝶,他们只是回到了故乡。那么,理论上,什么是对死亡的恐惧呢?
由此可见,庄子的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的魅力在于激情与超脱的完美结合,他的世界充满了活力和想象。他的文章肆意在汪洋,语言丰富,他写文章只为消磨天才。太多的天赋和想象力,随心所欲的写作和游戏,根本不是用知识要饭,也不是用知识追求名利。
所以当初楚王要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可见他是“酷”的。
在处理战争的时候,他不会像墨子那样焦虑,也不会像孟子那样愤怒。他采取轻蔑的态度。他认为所有打仗的人都是出于战争动机,这真的很自私,很可笑。他用一个短篇小说讽刺了战争的悲剧:
一只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叫Touche的国家,右触角上有一个叫Man的国家。有一天,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数百万人死去,血流成河。胜利的一方追了战败的一方十五天才回来。
在一场战争中拼死一战,牺牲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就算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放轻松,少打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