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刘备的历史

古人讲究东西吗?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刘备去世了,诸葛亮也很老了。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他自己的后代也是无能的。他也清楚地看到了蜀汉的衰落,而且灭亡是必然的趋势。无论谁是皇帝,蜀汉的灭亡都无法阻止,他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诸葛亮取了刘禅,但名字不对。即使他很受人民欢迎,但他的民心是为刘备赢得的。他虽然是个做事的人,却挂着刘备的名号。刘备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和衷心爱戴。而且在那个封建时代,所谓的正统很重要。即使刘禅再无能,他出生在王室并继承父亲的事业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人民想要的也是刘禅。

还有刘备留下的那些老兵任务也不省油等等。,而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服从也只是为了刘备的面子。如果诸葛亮上台,他们估计一千个一万个都不会同意,我想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

权利的来源不同,同样执政,但超越体制的能力却大相径庭。曹曹参捧皇帝孤傲,因为他是军阀,他的臣子是内大臣,士兵是私兵,而旗号是诸侯。诸葛亮在哪里?旗号是汉,臣是军阀刘备的旧臣,兵是蜀汉国的兵。权力的来源是委托孤儿,主要的威信来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不可能称霸天下,就算篡位也没有意义。他实际上掌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真正的篡位不过是为了后人。但蜀之力最小,天下大势久合。诸葛亮也明白,如果北伐不能取得一定的战果,蜀国终将灭亡。这样,子子孙孙反而会承担责任(见刘禅后文)。

无论是君臣,还是现在的上下级关系,法家的那套不是大家都紧张,而是制度已定,上级不越位,下级不越位,工作关系和谐相处。消极的是儒家把君王和领袖当父亲。虽然看起来没有父子关系那么亲密,但却是真正的长久相处之道。

曹操奸雄被别人评论,真实到了韩的心里。被大众议论的捧天子做诸侯,其实是在为天子拉拢大臣。在他的一生中,他没有篡夺王位或废除它。看到自己不急于当大臣,就走到庙里,这是宰相的特权。不把政治还给皇帝,就是天下不太平,沧海不平静,皇帝不懂政治。如果他把政治还给皇帝,必然会添乱。我们很难想象曹操和诸葛亮在那个层面的诱惑和坚持。他们的心理活动,任何人都只能猜测,而不能确定。但是对于功过的评价,要看他们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不是凭空认为如果XXX,那就一定是XXX。至于曹操,丞相的特权再高,皇后也不能砍。从当时的君臣观念来看,他恐怕不只是忠君那么简单。

刘备应该称帝。在和曹操碰撞之前,他的立身之道就是觉得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这个人很英勇,也很疯狂,所以能做出鞭打杜佑这种事。在徐州,同样疯狂的陈登特别喜欢刘备。因为他们意气相投,生意吹了对方。刘备夸陈登是天下少有的奇才,陈登夸刘备是天下少有的英雄。当然,两个。但此时的刘备并没有什么总的目标,就像云中的野鹤,有点随波逐流,缺乏政治集团的辅助。到了徐州,很快就丢了。后来他的站队方式就是站队对抗曹操。无论曹操做什么,他都站在反对的一边,自然吸引了很多反对曹操的人。

曹操奉天子之命不许他当大臣,于是刘备号召大家起来推翻控制天子的叛徒。要知道,从刘备接触曹操开始,曹操就已经打败了当时中原的大豪强袁术。这个时候除了河北的袁绍之外,曹操的势力是最强大的,所以刘备反对曹操,当然可以吸引大量的力量来反对曹操,所以他能够做到入不敷出,走到哪里都有帮助。曹丕登基后,汉朝彻底灭亡。刘备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口号,必然要当皇帝,所以这没有什么对错,政治路线不能丢。至于你说刘备称帝后没人加入,那是因为当时世界差不多了。除了内部问题,曹魏的势力已经用几十年繁荣汉室的小心思消灭了大部分小势力,孙权这边也差不多。自然很少有人加入。

历史人物应该根据他们做了什么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们是谁来判断。纵观历史上诸葛亮的所作所为,真的觉得陈寿的评价是有道理的。至于诸葛亮造反,那是无稽之谈,因为根本不需要造反,而且权力还在刘禅。怎么会有反抗的动机呢?而叛逆也需要顺应民意。舆论没有大到要诸葛亮代替刘禅,也有刘备安排的明严托孤结构。当时诸葛亮并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