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目录

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19世纪中叶,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天津、成都设立博物馆。从65438年到0905年,张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清末学者张謇是一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业家,热衷于办厂办学。1905年上书请求清政府设立博览馆,未被采纳,于是在家乡南通设立南通博物馆。他购买私宅,迁废墓,收藏文物2900余件,先后修建了北馆、中馆、南馆和花园,形成了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当时南通博物馆分为自然、历史、艺术三个部分,后来又增加了教育部分。除了文物,动物、植物、矿物、拓片和化石也在展出。1938年,日军入侵南通,博物馆成为日军的马厩。解放后,南通市政府将其修复,并改名为南通博物苑。1984年恢复原名——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也归博物苑所有。中国最早的文言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尤其兴盛。这些小说大多记录奇闻异事,有的描写鬼怪,有的描写佛教,有的描写人烟稀少的山川,有的记录虚无缥缈的仙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离奇和荒谬。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部此类著作。

《搜神记》虽然多以神的奇幻故事写成,但也保存了许多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平夫妇》、《莫邪》、《三王墓》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了反抗者不屈的精神。《李记斩蛇》描述了年轻女孩李记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地杀人的故事。《搜姬神》内容复杂,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塑造也注重鲜明的个性,已初具小说雏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文言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分为“奇闻异事”和“奇闻异事”,其中以描写奇闻异事为主,而奇闻异事则以描写人物为主。南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典小说集。

《世说新语》这本书原来是8卷,现在是3卷,分为德、言、政、文等36类。书中有1000多个故事,言简意赅,一般只有几行,短的也就几个字。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时期一些文人的言行轶事,也涉及统治阶级的政治事务和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尤其是文人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不乏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淫荡、赞美智慧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朴实精炼,部分是民间口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被记录的人物往往是零碎的片段,却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精彩的比喻和描写,夸张和描写。《世说新语》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世笔记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对《世说》的模仿很多,有《世说》、《世说》等等。书中还有很多故事成为后来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米衡击鼓骂曹》、《曹植写诗七步曲》等。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员编撰的一部小说集。北宋的李云等人奉命编纂。因写于太平兴国时期,故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收集了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500余种,共计500卷,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为“神仙”、“女仙”、“怪僧”、“鬼”、“怪僧”等92大类,150多个小类。

《太平广记》引书343种,实际引书475种。这些书大多已经失传、残缺或被篡改,后人只能通过《太平广记》一窥其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了如此之多的古代小说,并且采用了分类编纂的方法,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鲁迅在收集古代小说和唐宋传奇时充分利用了这本书。宋代以后,许多作家经常从《太平广记》中选择题材来创作传说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诗集《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合编。萧统死后,他成了“昭明”,所以这部由他编辑的文集叫《昭明文集》。

《昭明文选》是从先秦到梁700-800年间130位作家的38类700多首诗歌、散文和辞赋的合集。选本注意到了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作品的区别,所以六经和哲人中的文章不选。这部诗文总集大体收录了先秦至梁初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资料。

《昭明文选》在封建时代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视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有句俗话叫“文选烂了,秀才半才”,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主要在藏区传播。也流传于蒙古、土族、纳西族、不丹、尼泊尔等国的部分地区。

《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创造的艺术杰作。有一百多本书,一百多万行诗,三十多本更重要。这部史诗描述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

据说他是众神之子。因为妖魔鬼怪在人间作恶,危害人民,所以他出身贫寒。在15岁时,他赢得了赛马,成为了郭玲的国王。之后开始了一系列降魔抗侵略的战役,最后闯入冥界与阎王作战,解救了十八层地狱里受苦的百姓。完成大业后,他将重返天庭。全诗贯穿为民除害、保护人民、反对侵略的思想;场面宏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格萨尔王传》以史诗般的神韵和唯美的幻想,反映了6-9世纪及11世纪前后藏区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望。充分展示了史诗的特点和魅力,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此,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文学,某种意义上也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研究藏族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语言等都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格萨尔王传》被国家列为国家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出版了《霍玲战争》、《降魔三部曲》等重要分支。

中国最大的诗词歌赋集,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初编纂的一部唐诗集。全书900卷,目录12卷。唐五代诗歌48900首,作者2200多人。在中国,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一样收集了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写这本书的人是清朝的圣人叶璇。1705年春,叶璇第五次南巡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康、沈立曾、杨忠讷等十人参与该书的编撰。次年10月,该书编辑完成。书的布局是这样的:皇帝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音乐乐府次之,唐代诗人的作品次之。这些诗人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并附有作者的传记。最后是唐五代的话。由于内容卷帙浩繁,编纂时间仓促,该书存在诸多问题,如错收、遗漏、重复,以及顺序混乱、考证马虎等。尽管有这些不足,《全唐诗》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

为了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在1960重印出版,并对一些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更正。从此,全唐诗问世。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庐江县(今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本来是民谣,可能是后世文人打磨出来的。

故事讲述了汉末建安年间,一位名叫刘兰芝的年轻女子美丽、善良、聪明、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相尊重,相亲相爱,感情深厚。没想到,倔强的焦妈妈用不悦的眼神看着她,百般挑剔,还欺负要开除她。焦仲卿是迫于母亲的命令,但她必须说服兰芝远离她的家人,直到她试图在未来带她回家。分手时,两人发誓永不失去对方。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她阿谀奉承的哥哥强迫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赶到现场,两人约定“坟下相见”。最后太守的儿子结婚那天,两个人都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制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对婚姻和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毫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的叛逆女性形象,为后世青年男女所称道。

这首叙事诗,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实,人物鲜明,结构紧凑完整,结局浪漫。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献《山海经》。

人们常常把《山海经》当作闲聊的代名词。事实上,《山海经》是记载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此书是战国初年至汉初楚、巴蜀人所撰,西汉(辛)修订后才成现在的样子。

《山海经》共18卷,分为《山景》和《海经》。书中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山川、当地的民俗、自然资源以及大量的神鬼传说。山经以五岳河山为纲,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除了地理方位,《海经》还记录了遥远国家外国人的外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本旅游和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中的许多童话和民间故事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有夸父的《追日》、《补天女神》、《嫦娥奔月》、《共工怒不可遏》等。,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山海经》其实是中国神话最多的古籍。

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全面描述了上古至汉初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包括传记、表、书、世家、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本纪》描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对个别事件的纪实性记录,分别记述了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类似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世家》主要描写贵族王公的历史;传记是不同类型和阶层的人的传记。

《史记》本来没有书名。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把它拿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东方朔非常欣赏它,并在书中添加了“太史公”一词。“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个好名字,“太史公”只是表明了谁的作品。班固《韩曙文艺志》改为《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后人简化为《太史公》、《太史公书》和《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志》将其作为史籍省略。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龙,左凤仪,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官拜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到长安,从小学习了很多书。从20岁开始,他走遍了祖国各地,后来又陪汉武帝巡狩、拜禅,去过的地方更多。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人生阅历,也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对他后来的著作《史记》具有重要意义。司马迁35岁时,父亲去世,他很快继位太史令。42岁时,他正式开始写史记。后来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饱受腐败之苦,但他完成史记的愿望和意志更加强烈和坚定。在狱中,他怀着悲痛和愤慨继续写作。到太史四年(公元前93年),《史记》这本书基本完成。最早的纸币

中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贝壳。秦朝以前,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统一了货币制度,方孔金铜币在全国流通。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

铜钱和铁钱在宋代一起使用,而铁钱在四川专用。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量大,但铁钱很重。一千块钱重25斤,买一匹马花了两万块钱,重260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流通不便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宋真宗(997-1022),由十六位富商联合印制发行代替。“饺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片。,而且还签了密录。饺子可以兑换成现金,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当你用饺子和饺子店兑换现金时,你必须支付一定的佣金。新老朋友每三年交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富商挪用现金,交子铺的兑换无法保证,经常引起纠纷,政府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盛元年),由官府发行。

饺子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一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也发行和使用纸币。但中国封建社会纸币流通不广,无法完全取代金属货币。中国大量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最短命的封建统一王朝

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说:我是皇帝,我的子孙按照世界秩序被称为二世、三世乃至全世界,流传不休。秦始皇还有一个国玺(Xi·Xi,皇帝的印章),上面刻着“受命于天万岁”的字样,意思是他当了皇帝,就受命于天,永远繁荣昌盛。秦始皇把整个国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梦想着传给后代。但是秦朝并没有长生不老,只维持了十五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大一统王朝。

战国长期战乱后,农民渴望休养生息,而秦朝却给农民比上一代多几十倍的赋税和劳役,让百姓喘不过气来。严刑峻法使人动辄遭受重刑,一人获罪,亲人遭难;如果一个家庭出了事,邻居就会遭殃。甚至在当时还出现了“穿衣服”(穿罪犯的衣服)堵路,把监狱变成城市”的恐怖场景,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监狱!秦二世和胡亥即位后,对人民更加残暴,屠杀大臣,甚至杀害了他的22个兄弟姐妹。结果,统治阶级也“人人都有危险,人人都想造反。”这时候的秦朝,就像被人覆盖的干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陈胜、光武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首先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却愈演愈烈。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萍乡),秦军主力全军覆没。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就攻入关中,逼近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子婴(秦二世的侄子,去掉皇帝的名字,叫)刚立为四十多天,见大势已去,骑着白马,来到咸阳城东的巴商,站在路边,脖子上系了一条白练,跪拜并手持刻有“受命于天,万岁”的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曾经的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就灭亡了。最早的学位制度

中国最早的学位制度是清末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度。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授予的称号,是对学者学术水平的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之名虽然自古有之,但与学位制度无关。因为在古代,博士是官名;学士原指正在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成为官职的称呼;硕士只是对一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的一种尊称。另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之分,但只是作为官员的阶梯,和学位制度一样无关紧要。

清末,戊戌变法后创办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国子监章程》,规定:“小学毕业生,授附生;大学士科毕业,授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给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科举制度的开端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是封建国家设置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做法也叫“带考生考”。

在奴隶社会,主要的官职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用选官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的。九品郑智体系选官的标准都是以家世为标准,所以名门子弟被选为上品高官,而布衣中出身贫寒的只能被选为下品低级官员,造成了“上品无贫,下品无家”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氏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加,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想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官阶选官,这就堵住了他们的仕途之路。另外,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长期称霸一方,因此越来越不适合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治基础,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郑智制,将选官的权力下放到中央。规定各州每年在华丽文章的基础上选出三人,向朝廷推荐。后来,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北京官员、地方主事官员、刺史官员推荐“品行端正”(有才能)和“清正廉洁”(品德高尚)两科人才。杨光之后,杨迪登上皇位,他创建了科举司。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成为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官员。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

创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地主阶级在平民中崛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被后来的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与隋代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郡县制的开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中的体现,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经常在新合并的地方设郡。与清大夫的封地不同,郡县直接隶属于君主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君主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有郡的国家增多,有的还在内地设郡,郡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一些国家在新获得的边远地区设置郡县。此时的郡县虽然比郡大,但偏僻荒凉,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地位却比郡低。进入战国以后,郡所辖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下设置郡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境地区和内陆地区设置郡县,产生了郡县管辖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县制初具规模。

郡守称为“寿”,郡守称为“陵”,两者都由君主任免。郡县制使诸侯国在中央、县、乡三级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行政机构,在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已形成并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各国分而治之,其实施也不尽相同。直到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才得以完善并在全国推广。

最早的医疗系统

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医学历史,而且早在周朝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学体系。

周代的医疗机构由大夫、上士、下士、府(掌管药库)、史(掌管记录)和弟子组成。以下分为四类:食医(主管饮食保健)、病医(内科)、选医(外科)、兽医。医生负责医政,年底考核医生;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来增减工资。

当时患者已经在不同科室接受治疗,并建立了病历。“死后各书有因,归大夫”,规定死者病历中应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大夫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最早的土地制度

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最早是火耕,后来发展到锄耕。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起初,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相互合作耕种和收获,因此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在氏族成员之间平均分配。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力得到提高。当公社中每个家庭或家族都有能力单独进行农业生产时,公社就把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或家族耕种,一年或若干年后,再收回土地,根据人口的变化重新分配。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国旗。中国古代虽然有各种旗帜,但是没有国旗。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直闭关锁国的清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在外交场合需要有一面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龙”原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最高贵的颜色,后来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出于“我为国”的观念,清廷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允许黄龙旗(三角)作为国旗使用。上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正式决定使用长方形黄龙旗作为官方国旗,而海外华商只能使用三角形龙旗作为国旗。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旗帜。黄龙旗的旗面是黄色的,上面绘有戏龙珠的图案。龙是蓝色的,珍珠是红色的,水龙头是向左翘的。

最早的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从清末到民国,中国先后五次颁布国歌。最早的国歌叫公瑾欧。

清朝以前,中国没有国歌。到了近代,受西方国家影响,清政府在1906年设立陆军部后,用新制定的军歌代替了国歌。1911年(宣彤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公瑾讴》。歌词是:“公瑾欧,承天(道道,盖),人喜藻,喜袍,幸于清。甄熙熙(郝好,明),皇穹宇。天高浪急。”“金瓯”是指国家版图,“贡金瓯”是为了巩固腐朽、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国歌的内容是歌颂清朝,粉饰太平。然而,这首国歌颁布不到一年,满清就随着武昌首义的枪炮声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最早的诗集:《诗经》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最早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陈广起义。

2.首先种植水稻(河姆渡)和谷子(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