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人和词人名作后记》第一卷
作者叶,
中国是一个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这让我们感到自豪!语言文字的创造和发展,让世界赞叹,让中国人骄傲!此外,诗歌、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出现,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它使中国文化更加灿烂,使中国文明更加古老和深厚。是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世界上最美好、最美丽、最独特、最善良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山川壮美,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祖国日益繁荣,可以说处处闪耀着文化的光辉。在传统文化的园地里,诗歌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接受,在陶冶情操、赞美精神、批判时弊、揭示真理、歌颂善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情可诵可诉,其志可可观,其意可思可留,其声可闻可抛。
古人的爱,今天依旧;祖先的冤屈,后人犹存;前人的梦想,我们继续做;诗人的情怀可以随处留下!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东西都进入了文人的审美视野,使他们充满了思想和希望,通过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给学习增添信心,给生活增添情趣,给工作增添力量。你总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领略到生命的真谛,常常在精神的家园里感受到爱的尊严,在中国的土地上欣赏到中国无处不在的奇观。我们的诗人用鲜花挖掘人心,唤起人类的情感,画出迷人的眉毛,装点明亮的眼睛,把人性的真善美变成文明和谐的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健康!
在文学的大观园中,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的音韵、节奏、意境,无不触动和激动着我们的美,以高昂的斗志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爱和亲情。它的形式,无论是古诗还是近体诗,都说明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不愧为“志中之声”、“情中之声”、“意中之情”、“形中之灵”、“悟中之情”,是对智慧、美丽、善良、亲情的透彻表达。它是人的精神领域里最真诚、最优雅、最感性、最合理的东西。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思想。它用语言把人的情感和感受承载到历史和交往的生活中,同时把美好的祝愿投入到劳动和奋斗中。这是文学形式的体裁所覆盖和拥有的,谁也改变不了。至今,它在传统的基础上以更深刻、更多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仍然以其独特的对仗、工整、韵律表现出诗歌的形、情、音、意之美。
有人曾问:为什么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现代诗歌的形式如此不同?众所周知,诗歌充满了音乐,用节奏和简洁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外来的、有用的、不押韵的。差异主要源于生活与时代、伦理与信仰、方块字与字母字的差异;劳动和生活习惯、物质和精神需求来自不同的历史。他们的不同,就像古装剧和现代剧,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代诗和现代人一样,是自由开放的,约束性的东西很少,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连外国诗歌都是借鉴和抄袭的,所以现代诗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分支和段落,句子的长短也有些不同。古诗词和古人一样,循规蹈矩,具有约束力,讲究与人与事的规则,遵守一定的格式和调性,字数也有规定,由此形成了“法”“词牌”等模式,人们根据“法”在《Xi志》中使用。再加上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就更少不了叫韵了。韵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停顿和流行语都是押韵的。它以汉字的形、音、义为基础,总结出造字的六大法则,即指法、象形、音韵、会意、音译、借用。所以味、韵、意更容易接受,更能享受。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对联的独特文化特征。如今,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弘扬诗词文化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今天的酒装在古瓶里,把今天的人穿在古装里。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美。
我们知道:违法、严谨、创新。不是说说而已,得有个过程,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继承了诗歌的形式,这是一个明确的方面,但很多不明确的东西都是因为“方言”,使得人们今天的写作受到了平泽的束缚。希望这个因素不会阻碍诗歌的发展。我觉得这里应该解读一下。但是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割舍,难以离开,难以忘记,没有爱就不可能忘记。想必我们的诗歌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中华文化能够在全世界传播、交流、发展,提升影响力,激活活力,我们国家的强大才真正具有持久的力量。所以文化需要积累和传播,需要振兴和创新。这一举措将对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复兴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山不高,水也不深。只要我们对我们的事业和美好生活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变化和发展总是迅速和巨大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文明发展程度,靠的是中国* * *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经历了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艰难曲折,成就了今天伟大的新时代、新世界。我们最有理由多做事,多行善事,白干活,白活。献身于爱,做尽可能了不起的事情,让自己和后代骄傲,是我们的喜事,也是我们的乐趣。
立足于中国国学的传承和发展,繁荣和复兴传统诗歌,弘扬民族文化,为诗歌撑起一片天地,为热爱生活的人们构筑一个思想家园。我们编辑了这个承载着情感、回忆,具有收藏和纪念意义的“大观”。从策划到组稿、组稿、推荐、组稿、印刷、编辑,历时两年,得到了诗社、诗刊、诗人、著名诗人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给大观送去了题词、贺联、诗词,特别是《中国诗歌通讯》、《明星诗刊》、《中国诗歌学会》刊登了该书的组稿通知。
由于工作量大,对本书的贡献大部分在现在的诗坛,包括推荐稿里的一些前人的作品。除了书刊和少量印刷稿外,大部分都是手写稿,繁体字相对较多。此外,潦草的字迹也给作品带来了一些不便和困难,样张的退回也耽误了作品交付印刷。虽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校对和努力,但错误和遗漏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读者和诗圈同仁理解!并请诗友和同志们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做得更好!
最后,对中国社会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苏红同志的不懈帮助和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叶
200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