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心朋友的帮助:论苏联政治制度的弊端及启示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混乱和解体的直接原因。但是,仔细考察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至于政治体制改革失败,苏联解体,原因很多,应该是另一回事。

第一,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历次改革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

苏联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都没有真正使苏联摆脱过于集权的政治体制,走上民主化道路,使苏联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921年,苏联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这是苏联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列宁找到了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这条道路的核心是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多种所有制和生产形式,认识和运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学会做“文明商人”,用市场联结工业和农业。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在于承认和发展市场经济,承认私人利益的合理性,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人为中断了新经济政策,用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了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一条不注重经济效益,不考虑人民需求,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道路。斯大林能够不顾苏联的客观现实,改变经济运行体制,主要是因为2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

在内战期间,行政命令制度适应军事共产主义,党的机关发布战斗命令,普通党员必须绝对和无条件地执行。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要改变这种内战时期形成的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建立工人民主制度,实行广泛的民主原则。关于广泛的民主原则,列宁曾说它包含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完全的公开性;第二,所有职位都是选举出来的。”(《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995.417页)因此,在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指出:“目前的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工人民主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积极参加党的生活,讨论和解决党面临的一切问题,积极参加党的建设。工人民主的形式排斥一切委任制,表现为自下而上的一切机关实行普选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党”的工作方法,首先是在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决议通过之前,就一切最重要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在党内进行充分的自由的批评,集体地制定全党的决议。”(《苏联决议汇编》第2卷第53、54页)但是,这个决议被束之高阁,没有实施。经济上,苏联有很多所有制成分和利益共同体。在政治上,它仍然保持着一个过于集权的体制。各级机关干部由党的各级组织部门任命。党的权力重心逐渐从国会转移到斯大林领导的书记处,国家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中央,从苏联转移到党的机关,不仅禁止其他政党的活动(到1922年底,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一党独大,垄断政权)。还禁止了党内派系的存在(实际上是禁止了党内不同意见的存在),制定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力完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后来的斯大林一人独大。这就为斯大林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提供了制度保障。中断新经济政策并转向斯大林模式并不是客观的必然。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没有转向民主化,党员和群众没有被赋予主宰历史和选择* * *的权利。

斯大林死后,苏联开始了第二次改革,这是在苏联社会的强烈要求下进行的,是全党的共识。贝利亚在内务部的改革和针对柏林起义提出的新政策,马林科夫的农业政策和处理乌克兰问题的方式,莫洛托夫解决朝鲜战争的新方案,都表明改革或改变斯大林的“既定政策”在各方面悄然兴起。赫鲁晓夫上台后,延续了马林科夫的改革政策,对农业和工业进行了改革。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更多的是基于感性,只是修补了斯大林的模式。赫鲁晓夫最具创新性的改革是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续任制。但是,他的改革是反对别人的,是违背既得利益者的。最后他自己也被党内官僚推翻。

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苏联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领导下,在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偏差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适当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了经济核算制度,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领导经济的方法逐渐从行政方法转变为经济方法,将工人的收入与企业的最终成果挂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8苏联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后,苏联开始批判“市场社会主义”。进入70年代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停止了,回到了过去。勃列日涅夫满足于苏联表面上的吹嘘,停止了任何改革。经济发展速度连年下降,政治体制越来越僵化,老年人和特权阶级政治稳步发展,苏联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

还有很多:/article/e 4581663-8e F8-47fd-8520-3d 31 db 8df 87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