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历史故事

孙武的历史事迹、评价及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群星璀璨。在这些色彩各异的明星中,享誉海内外的《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可以算是一位才华横溢、不凡的军事明星。

孙武子长庆,春秋末期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的祖先是陈的儿子陈万。公元前672年,陈万因内乱逃到齐国,出任掌管各项工程。不久,陈万改名为田万。田湾第五孙天枢攻莒国立下战功,齐国国君齐景公便封他乐安为封地,赐他孙氏氏。这样,舒天也被称为孙叔。这个有军事才能的孙叔,就是孙武的爷爷。

后来齐国内乱,孙吴离开齐国,去了今天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吴国。他在吴国过着半自耕农式的隐居生活。公元前512年被大臣伍子胥极力推荐,被吴王阖闾召见,任命为大将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一些史书记载,吴王读了孙武赠送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后,还用180名宫女让孙武练习,以考察孙武练兵的实际能力。于是,孙武表演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武功斩首玛吉的故事。武宫之战只是一个军事寓言,旨在说明“身在异乡,生活不受影响”的思想。

孙吴在吴国的主要事迹是帮助吴王在吴楚举行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吴国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国都城在雍(今湖北江陵西北),相距千里。公元前506年,吴王决定大举进攻楚国。孙武、伍子胥等人制定了以楚营都为战略目标,实施远程战略进攻的作战方针。这年冬天,吴王何率吴军三万余人,联合唐、蔡,溯淮河西进,以大别山为影力,迅速出汉水,与楚军隔水对峙。最后在白驹(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后,楚军受到重创,随后在追击中五胜五负,成功占领首都,达到了预期的战略企图。

十年后,吴王阖闾在与岳的战争中因伤去世,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孙吴继续辅佐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4年发动爱玲(今山东莱芜东北)之战,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黄池联盟后,吴终于取代金成为霸主。

孙武的卓越战功,现存史书模糊不清,他后来的结局和生卒年月也不得而知。然而,他的十三部不朽名著《孙子兵法》却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孙子兵法》历来被称为“军事学鼻祖”,是中外公认的世界第一军事学巨著,久负盛名。

《孙子兵法》问世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汉书·费著》说:“境内皆兵,藏《孙子》、《武职》之书者有之。”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对《孙子》的评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曹操。从那以后,家里就有了几十种蜜蜂。

孙子兵法也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早在唐朝中期,日本驻唐朝使节吉备真备就将《孙子兵法》等中国古籍带回日本。在世界各国中,日本翻译和研究的《孙子兵法》专著约有160部,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讲解非常深刻。据初步统计,《孙子兵法》有英、法、德、俄、韩、越、希伯来等几十种不同版本。许多外国军事评论家高度评价孙子兵法。例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写道:“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人。...《孙子兵法》中的十三篇,堪比历代,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今天,没有人比他更深刻地理解战略的相互关系、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他的大多数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和当时一样重要。”像这样的名声不胜枚举。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一些军事问题专家仍在研究《孙子兵法》,试图从中借鉴以指导未来战争。

为什么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经历了两种社会形态之后,依然保持着精彩的青春?原因是《孙子兵法》是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军事领域的基石,充满了创新和进步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孙武揭示了许多基本的军事原则。他从军事斗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制定作战计划,集中兵力,确定主攻方向,善于机动,注意密切配合,营造主动态势,立于不败之地,等等。这些主张仍然是战斗中的重要原则,不能违背。

孙武之所以能够提出一些反映军事规律的军事原则,与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以及注重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密切相关。* * *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学家孙武子的著作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包括学习和运用两个阶段,包括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决定采取行动战胜当前的敌人;我们不要小看这句话。”今天,我们在研究军事和未来战争时,不要低估这句话。同样,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的时候,也不要小看这句话。

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的本质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武力迫使敌人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取得战争的胜利。对立的双方,失去一方,就会输掉这场战争。为了把自己、人民和国家从这场血战中拯救出来,孙武高呼:“国家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对于自己一方,孙武认为,战前要修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国力。所谓“培植护法,可为输赢之策。”竹书《孙子兵法·武文篇》充分体现了孙武治理强兵的思想。在篇中,吴王问孙吴,晋国的范、中行、郅、韩、赵、魏六大家族,谁能最终强大起来,掌握政权?孙武对清朝的六个朝代逐一进行了分析,最后做出了晋国政权最终可能落入赵手中的判断。他的依据是,相比较而言,赵的亩制是一亩240方步,最大,收的田赋最轻。当政者不骄奢淫逸,下层也有温饱,再加上不穷兵黩武,所以能得到民众更多的支持。孙武的评论和分析,体现了他的“耕者有其政,以农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建军方面,孙武也注重认识自己的朋友。他要求加强军队的训练,要有好的武器装备,要有严格的军队纪律,要有法律的执行,特别是对选拔培养将领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和要求。主要有“智、信、仁、勇、严”。

在作战指挥方面,孙武对“知己”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意见。首先,他主张“先胜兵后战”,“先立于不败之地,待敌制胜”。那就是,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进攻。而是要先完善部署,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没有缺口。思想上要“不是靠它,而是靠我们等它;不依赖它,就无法攻击它。“这样,我们就可以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战争准备,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格斗是对立双方的动作,是战斗力和主观引导能力的比拼。对立双方能否在战场上决定胜负,取决于指挥员是否善于判断全军形势,把握战机,乘虚而入,在战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战争的胜利,孙武有一个千百年来一直为军事学家所重视和推崇的观点,那就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断交”的“全胜”战略思想。战争的历史表明,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可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来延缓甚至终止即将到来的战争。当然,这种不战而灭的思想主要是孙吴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国合并战争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必须注意的是,孙武并不只是期待“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割地”、“断交”无法实现的时候,他还明确主张“割兵”,用战争应对战争。重要的是,他在《裁兵》中主张“胜不骄,败不馁”,“胜不骄,败不馁”,以打败战场形势中已经输了的敌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既不能靠主观幻想,也不能寄希望于鬼神的保佑,而应该做好侦察工作,了解敌情。他强调:“先知不应取自鬼神,也不应被视为无用或有度量,而必须取自人——了解敌人感受的人。”需要通过“知敌情”的敌方乡医或王公贵族的亲信,或者利用敌方间谍,掌握敌方的军事机密。当然,他也谈到了派间谍刺探敌情。在战场上,他详细提到了33种“对敌”的方法来观察和判断敌人的动向。提出了欺骗、佯攻、试探性进攻的方法,以摸清敌情。

在战场上,孙武认为主要是敌人部署的强弱,找出敌人的要害和薄弱地区,并以此作为我军的主攻方向,从而集中兵力,抓住战机,迅速行动,达到“攻其不防”、“攻其必救”的作战目的,取得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艺术史上的瑰宝。它内容深刻,触及军事领域的许多方面,如军事地理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心理学、军事运筹学等分支学科。虽然它的论述在今天看来是原始而原始的,但作为一部系统研究两千多年前军事理论的专著,它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应该是值得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