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文化遗产
文艺创作:晚清至民国时期,县域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以诗文为主,文学理论次之。新中国成立后,以新诗、小说、散文、戏曲和民间文学为主,文学理论有所发展。其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填补了历史空白。各个时期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内容或以山川为描写对象,或以人物为叙事对象抒发心声,或以陈石金淑为推理对象,各有风韵和神韵。
晚清从事专业或业余文学创作的县域作家、学者有彭进道、高、刘、饶明明、寺、易、易顺定、易、陈怀福等。有作品集。民国时期,易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女)、、黄(女)、邹蕴珍、杨等也出版了一些专著或画册。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寿杨幺民间故事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寿皮影戏、龙舟制造技术等2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汉寿皮影戏、汉寿竹马戏、汉寿渔鼓、汉寿桑邦鼓、汉寿夯歌、王筝公公旅游、汉寿持鸬鹚、汉寿杨斯寺、汉寿地花鼓、汉寿舞狮、汉寿民歌等项目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京兆寺遗址、杨卯墓、皇城寨遗址、镇龙阁遗址、南禅寺古塔、墨池碑刻、冶源石刻、造像石刻、汉寿县委成立旧址、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通过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级文物8处,二级文物31处,三级文物1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尤其是帅蒙奇故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完全修复,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已成为汉寿县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红色旅游景点。汉寿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体育强县,群众体育活动繁荣,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主要有休闲操、地滚球、门球、休闲拳、健身秧歌、腰鼓、太极拳、广场舞等大众化项目。传统的龙舟比赛历史悠久。2006年被湖南省龙舟协会授予“湖南省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07年、2009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传统龙舟赛冠军,2011获得湖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标准龙舟赛冠军。2012、2014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国越野汽车锦标赛。
依托水域优势,青少年体育开设赛艇、皮划艇、赛艇,在湖南省县级排名前列,是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摔跤、柔道、跆拳道、举重、田径、足球等项目位居全市前列。自2003年以来,汉寿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1枚金牌。该县居民主要吃大米、红薯和豆类。农民忙的时候吃3顿,闲的时候吃2顿,都是以大米为主。丘陵地区的农民有时会在饭菜中混合一些干红薯或新鲜红薯,而湖区的农民则混合蚕豆和豌豆。干旱的时候,吃粥或者拌饭。无论老少都有吃辣的习惯,喜欢吃泡椒、炒辣椒、辣椒酱、白辣椒。有腌制坛菜、腊肉、腊鱼的习惯。城乡居民喜欢吃汤圆,春天吃艾草粑粑,3月3日吃Mo菜煮鸡蛋,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包汤圆,春节包甜酒饺子。他们喜欢用荷包蛋、姜盐茶和茶招待客人。该县水产丰富,村民爱吃辣椒酱鱼、鳝鱼面等。
宴会
清末民国时期,富人多持“海参席”、“鱼翅席”;普通人大多以鸡鱼肉为主食,主要的茶点有炒米粉、红包肉、红烧鱼、笋炒豆腐干等等。贵宾上门,多杀几只鸡互相备酒,鸡头敬主客,鸡腿让孩子,主人劝菜敬酒。餐桌上的酗酒者喜欢猜测。农村用八仙桌,每席8人,尊者坐上座。镇上有很多圆桌,不分座位,主客随意坐。新中国成立后,节日宴席和菜肴更加精美,城乡共供应10多道菜肴。80年代的菜肴种类很多,有酱甲鱼、红野鸡、银鱼汤、炸黑鱼片等。建议菜品像以前一样烤面包。
结婚
结婚前一天,男方送女方一份礼物,叫“礼物”。一般人十鱼十肉,好一点的猪带头,还有鱼、酒、妆钱等。富人用两头猪和两只羊以及其他礼物。男女双方的家庭都为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举行宴会。一般来说,他们会保存三天的饮料。第一天叫“宴”,第二天叫“酒”,第三天叫“撤”。女方家比男方家早一天办酒。结婚那天,男方派轿子,轿子和乐队等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由若干近亲送到男方家,称为“送行”。到了男方家后,他们先进了洞房。新郎新娘互相抢床,吃“和谐茶”。晚上,仪式由李生主持,他们祭奠天地、祖先和父母。到了晚上,亲朋好友挤进洞房嬉闹,称之为“回门”。初婚一个月(或四十天)后,男女不分离,称为“足不出户”。
葬礼
送死。人会死,孩子会跪在这里烧纸钱而死。擦拭死者尸体,将寿衣、帽子、鞋子、寿衣按奇数更换,三层、五层、七层。然后,将尸体移放在大殿左侧的席子上,盖上“子孙被”。随即,道士进入场地,背诵了《开道》。有钱人请李生做“堂祭”;吊唁。新朋友闻讯,前去吊唁,放鞭炮,在纳韦的尸体前默哀,磕头。此时,鼓声哀鸣,孝子跪在尸体旁还礼,以示感谢;尴尬:也叫“入料”。将棺材放置在中堂左侧,在棺材内放入石膏、木炭灰等吸湿材料,周围用黄纸或白纸粘贴。主要亲友到场瞻仰遗容后,四人将遗体抬进棺材,依次贴上亲友赠送的“寿碑”。头、脚、肘用灰袋扎紧,然后盖上棺盖,钉上棺钉,用生漆或调和漆的丝绸或皮纸塞住缝痕。堂内有灵柩,道长指导孝子亲友祭拜,灵柩一般持续2-3天。葬礼:也叫葬礼。葬礼期间举行了葬礼仪式。孝子身穿丧服,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持孝敬棍。他跪在棺材前带路,所有的亲人护送他到墓地下葬。
安陵:丧事结束后,孝子拿着灵牌,沿丧事路线回家,为灵牌设灵堂。
充满幸福和欢乐的
生育能力。女人生第一胎时,丈夫备了一只鹅,一坛酒,几个红鸡蛋,去岳家报喜。生个男人,把鹅放在厅堂之上;生个女孩放酒在上面。岳家荡会把婚宴和红鸡蛋分发给亲朋好友,把准备好的婴儿衣服、食物、鸡肉、鸡蛋、米饭交给女婿带回去,称为“送毛线粥饭”。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用艾蒿水洗澡,称为“洗三朝”。第十天,亲戚朋友送粥送饭到宝宝家庆祝,称为“打十朝”。1个月(湖区)或1个半月(山区)分娩后,产妇带宝宝回父母家“离巢”“走满月”。这个山谷至今没有改变。
祝贺(老人)的生日
男女五六十岁的时候,子女朋友都会在10月10日为他们的生日准备衣服鞋帽生日屏风生日牌匾。一个男人给一个虚拟的女人一个真诚的愿望。生日那天摆酒席。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这种习俗逐渐被废弃。80年代流行过生日。除了衣服,生日礼物还包括录音机、电视和珠宝。80年代,城乡兴起了36岁生日之风。另外,我们搬了新家,开了店,给孩子入学,参军,多办酒席,给亲戚朋友送礼祝贺。春节。俗称过年。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晚上家家灯火通明,有“三十夜火,十五夜灯”的说法。城镇经常举行元宵节。清明节: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建造坟墓和纪念碑,并悬挂纸钱和鲜花以纪念他们的祖先。端午节:五月初五是小端午节,十五是大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框上挂艾叶和菖蒲,吃咸蛋和粽子,喝雄黄酒,给亲朋好友赠送粽子、绿豆糕和折纸扇。沿河进行龙舟比赛。新中国成立后,风俗依旧。中秋节:8月15日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聚餐,吃糍粑的日子。晚上,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和糖果。在节日前后,月饼和巴赞被赠送给亲戚和朋友。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非常强烈。重阳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那一天,我有爬山踏青的习惯,叫做“重九爬山”。国家喜欢在这一天酿酒,称为“重阳酒”。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天被定为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