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的军服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国民党军的军服五花八门?

所谓国军,是指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从未停止过,但直到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党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从这个时候开始,隶属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正式成立。当然,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军开始有了军装。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成立后,孙中山为了区别于地方军阀势力,下令专门设计了新的黄埔军服。精心设计的黄埔军装以庄重、方便、经济为原则,以日式风格为基调。具有翻领、四个外口袋、竖领肩章、五个纽扣的特点,颜色多为灰蓝色。

黄埔军装

经过两次北伐,特别是1928年,随着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此时全国84个军200多万人,分属不同的军阀集团,部队穿的军装更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全国的风格。

1929 65438+10月,为响应全国复员会议,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陆军军服和军礼服暂行条例》,首次对军服作出明确规定。按照规定,军服分为军礼服和常服,颜色都是深灰色。最常用的军装有军帽、上衣、裤子、外套、鞋子、马靴、护耳器等。军礼服和军装大致相同,只有裤子不同。

1929军装

10月20日,1936,65438+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再次颁布《陆军军服条例》,对国民党军队的军服进行了整编和规定。新的《军服条例》规定,军服分为大礼服、常服和军服三类,官兵制服分为夏装和冬装。

军官的大礼服是黑色的,常服是草黄色的。使用大礼服的场合一般是国庆、元旦庆功宴,或者参加仪式、接受勋章的时候。所以大礼服的做工极其精致,要求非常细致。从军帽、外套、衣领装饰、袖口装饰、刺绣、肩章、纽扣、腰带、军裤、军刀、靴子和鞋子等。,它规定得非常详细。

穿着大礼服的冯玉祥

士兵的制服相对简单。士兵的军帽一般用草黄色的布或呢子,上衣和裤子也是草黄色的,与军帽相同。此外,按照规定,还有衬衫裤子、背心、手套、打底裤、鞋子、皮带等装备。

国民党军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已扩大到近600万人。1946年3月,不堪重负的国民党召开了六届二中全会。在军队整编的同时,也提出了重新规定和统一制作军服的要求。不久,国民党国防部颁布了国民党军服样式。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服还是分冬夏,类型也差不多。他们仍然分为军帽,夹克,军裤,绑腿等等。此时国民党军装的颜色依然是草黄色,只是质地不同了。比如夏天的外套,主要是斜纹的,款式也变了。比如它有两个大口袋,领子上有翻领,底下有坐领。军裤分为长裤和短裤。

1946国民党军装

然而,虽然国民党曾数次规定军服,但实际上由于财力有限,国民党军队数量庞大,以及军阀割据从未统一的局面,国民党军服一直极为混乱。再加上腐败猖獗,军费短缺,布匹和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国民党士兵衣衫褴褛,乞丐模样。

国民党军服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美籍华人、《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就是国民党第十四师的一名士兵。他自己也曾回忆说,自己当兵后只有一套制服,而且质量很差,连内衣都没有穿。由于军费极其紧张,14师师长被迫用土法将买来的白布染色,制成军装。颜色很难统一,其质量可想而知。

黄仁宇

黄仁宇的第14师属于国民党军队的嫡系陈诚的土木工程系。中央军最重要的直属部队官兵待遇尚且如此,国民党其他部队,尤其是大规模杂牌军的军服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