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有哪些著名的风情?

白族民俗

[建筑特色]

大理喜洲,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是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喜洲的居民楼都是独立封闭的房子,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个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室一耳”;“三房一墙”,少数富人住的是“四进五天井”,即四面高层房,四面厢房,一次一口大井,一次四个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都是走廊相连,等等,真的是五花八门,像迷宫一样。然而,这座古老而昂贵的华丽宅院并没有被当地的白族人所采用。现在多是一家一户的二层小楼,自带庭院。但是雕刻和绘画还是一样的,都发展了。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楼、门窗雕刻和主体墙体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门楼的建筑艺术水平可以确认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荣耀祖先的象征。它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风、石雕、绘画、浮雕砖、青砖,形成一系列飞檐、轻花、叠拱、雕刻精美、坚固稳定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和技艺上也独具特色。有些地方,整个门楼不需要一颗钉子或其他铁件,但连接非常牢固。历经几十年风雨,装上两扇厚重的铁黑色木门,显得十分庄重威严。白族居民的门窗木雕处处闪烁着剑川木匠的高超技艺。一般用透明和浮雕的手法,雕刻出层层叠叠的神话吉祥的白鹤松、鹤莲、鹰菊、孔雀玉兰和几何图案。门窗表面也涂有楚红色油漆,光滑明亮,古朴典雅。房间干净整洁,左右是卧室,中间是客厅,红木桌椅,镶嵌着彩色大理石的彩绘屏风。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院子里、大门外、村前都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由泥瓦砌筑而成。正面有“好运高照”、“紫气东来”、“虎卧山头”等吉祥文字。照壁前有大片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种类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服装特征]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白色是高贵的。大理男子多穿白色双排扣衣服,外套黑领,或数个皮缎领,俗称“三滴水”,腰系腰带或绣花肚兜,裤为蓝色或黑色。在云南省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白族男子都背着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上面绣着“双雀攀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花荷包是爱情的象征,是白族姑娘智慧的结晶。女装因地而异。在大理,妇女多穿白衬衫、红马甲或浅蓝色衬衫,黑丝绒领,绣花短腰,蓝宽裤,绣“百结鞋”。未婚女子头上扎一根小辫,用鲜红的绳子缠在白色头巾上。红色和白色相得益彰。腰部刺绣短腰,更显艳丽优雅。已婚女性改发髻。洱海东岸,女子梳“凤凰点头”的发式,用丝印遮盖,或用簪子遮盖,都用绣花毛巾或黑布遮盖。白族妇女有戴耳环和手镯的习俗。生活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大理风景区

大理崇圣寺三塔,距下关14km,位于大理以北1.5km苍山乐盈峰脚下。它们背靠苍山,面向洱海。三塔由一座大塔、两座小塔和三座小塔组成。

“度假村标三塔,浮图秘。”三座塔中的主塔叫做千寻塔,高69.8+03。

密是一座16层的方形密檐塔,与大雁塔一样,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在塔下抬头望去,只见塔坐在云端,云朵移向塔,似乎在倾倒。

塔基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侧长33.5米,四周用石栅栏围起,栅栏四角雕有石狮;上层长21米,东中部有石墙,上有贵州公爵后裔穆时英题写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严雄伟。屏风后面是省人民政府题写的“重修三塔”。塔首层高13.45米,为全塔最高水平。东塔门距基面2米,西塔门落差近6米。塔壁厚3.3米。2层到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16层是塔顶。以二楼为例。高约2米,宽10米。上部有重叠的屋檐。所有17层砖,每层从0.05-0.07米选取,屋檐四角上翘。塔东西两侧中间有佛龛,内有佛像,龛两侧有亭式龛,莲花基座,殿式屋顶,嵌有梵文碑文。南北两侧,中间各有一个券形窗洞,直通塔中心。三楼南北有龛,东西有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这座塔越建越小。塔顶高8米,约为塔的七分之一。巍峨的宝塔让人感觉超越了世界,跨越了天空。顶部为铜质铸造的葫芦形宝瓶,瓶底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开双翼,以安打击风;它下面是钢骨架铜皮的相轮;底部是盖碗,外加莲花座。在塔的四个角上,有最初的金鹏鸟。相传“龙拜塔畏彭,大理原为,故为镇”。现在没有金鹏了,只有修复前的金鹏鸟脚。千寻铁塔是中空的,有一个简单的木梯,可以到达塔顶。

在千寻塔西约70米处,有南北两座小塔,为八角形10级砖砌宝塔,檐密,各高42.19米。宝塔有不同层次的浮雕,如佛像、莲花和花瓶。一至八层是中空的直墙,里面有十字架。底座也是八角形的。两座塔之间的距离是97米。

三座塔形成一个三脚架。

潮流,统一布局,和谐造型,浑然一体。

崇圣寺三塔布局整齐,保存完好,外观与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引两小塔,突出其主体地位,同时衬托小塔的精致优雅;小塔跟随大塔,衬托出塔的高大雄伟。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交相辉映,点缀着大理古城的历史韵味。

相传三塔建于南诏保和年间,三塔旁是原来规模较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古史》等史书记载,该寺基址7里,建于南诏十世宗师丰佑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840年)。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侵蚀,崇圣寺终于在清朝咸丰年间毁于一旦,现仅存三塔。近年来,在塔顶发现了600多件南诏、大理的重要文物。

在1000多年前建造如此宏伟的古塔绝非易事。相传采用逐层建塔的方法,塔的坡度远达十里。1979三塔维修加固过程中,在千寻塔内发现金、银、木、水晶佛像600余尊,对研究古代大理有重要价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的历史、宗教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崇圣寺三塔,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知名度很高,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三塔博物馆和唐建基寺内的铜钟都可以参观。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和摊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理石一条街”,为三塔的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在南部,有一个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供人们拍照纪念。到了晚上,三座塔都装上了照明设备,更是光怪陆离,可供人们夜间出行。

在1000多年前建造如此宏伟的古塔绝非易事。相传采用逐层建塔的方法,塔的坡度远达十里。1979维修加固三塔期间,经书、卷轴、铜镜、金、银、木、

有水晶等佛像600余尊,还有各种药材,对研究古代大理有重要价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的历史、宗教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崇圣寺三塔,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知名度很高,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三塔博物馆和唐建基寺内的铜钟都可以参观。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和摊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理石一条街”,为三塔的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在南部,有一个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供人们拍照纪念。到了晚上,三座塔都装上了照明设备,更是光怪陆离,可供人们夜间出行。

三塔旁,原大型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百骨通记》等史书记载,在七号殿基,圣人李建塔三座,殿890座,佛11400尊,铜器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殿(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

崇圣寺和三塔建成后,寺庙保存完好。元武宗“颁令”时,授予方丈和尚称号,保护寺院财产,免交粮食税。元代又进行了修缮,使“寺阁回春,三塔挺立,金碧辉煌,山梁(相等)”。明代重修李元阳,也有“三亭七楼九厅百府”。当时寺内有五件宝物:三塔、巨钟、玉通观音、郑碑和佛都匾。当徐霞客到达大理时,他仍然看到崇圣寺前的“三塔”,诺诺周围都是高耸入云的。西边,三塔对面有一座钟楼,极为雄伟。楼后是正殿,正殿后是“雨珠观音堂,铜质,高三尺”(《徐霞客云南游记·日记八》)。据说庙里的钟是始建于建安十二年(公元871)。它“直径一尺多,但厚达一尺”,“其誉可达八十里”。“千古云上三塔影,终日风雨一楼钟”历来脍炙人口。雨铜观音,庄严肃穆,腰细形细,是南诏遗物。然而,沧桑巨变,巨钟已毁于清朝,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道观牌匾和佛牌连同寺庙,如今已荡然无存。

三塔建了一千多年,经受住了历史上的多次强震。历史:明郑德九年(公元1514),千寻宝塔“裂两尺,似断竹”,后“十日重联”。在1925的地震中,塔顶倒下,断塔变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l961年,三塔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77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三塔得到精心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在维修过程中,从千寻塔顶和塔基清理出南诏、大理佛像、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时期的文物。其中一尊金像重1135g,高0.24m。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种铜镜、各种药物,如朱砂、沙砾、檀香、鹿茸、珊瑚、云母等。三座宝塔,犹如三支巨笔,将古城点缀得更加辉煌,为苍洱的风景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一直是大理的象征,是一组风格各异的砖塔。主塔千寻塔是一座典型的唐代镂空密檐十六层塔,平面呈方形,塔高69.13米,大致建于唐末。南北双塔均为平八角空心砖塔,檐密。这两座塔都是同一风格,都是十层,高42.4米。它们建于五代至南宋的大理国时期。这两座塔和千寻塔巍然屹立,雄伟壮观,浑然一体。近年来,在对三塔进行加固维修时,共清理文物680余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